• jiù
  • zāi
  • l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ù zāi xù lín

成语解释:救:救助,援助;恤:体恤,周济。救助和体恤邻国的灾祸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捄災卹鄰

英文翻译:Disaster relief for neighbors

救灾恤邻的意思

救:1.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救命。挽救。营救。搭救。抢救。一定要把他救出来。2.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救亡。救荒。救灾。救急。

灾:1.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水灾。兵灾。2.个人遭遇的祸患:没病没灾。3.“菑”,另音zī

恤:1.同情;怜悯:体恤。2.救济:抚恤。3.忧虑。

邻:1.住处接近的人家:四邻。东邻。邻人。远亲不如近邻。2.邻接的;邻近的:邻国。邻县。邻家。邻座。3.古代五家为邻。

成语评论

救灾恤邻”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早,但它的内核放到今天依然鲜活。举个例子:去年河南暴雨时,隔壁小区的物业连夜组织抽水机支援被淹的居民楼,这就是典型的“救灾恤邻”。当灾难发生时,人们本能的互助反应,往往比制度化的救援来得更直接、更温暖。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有专业的救援队,为什么还要强调邻里互助?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社区微信群里的“接龙买菜”,让独居老人收到放在门口的蔬菜包,这个场景给出了答案——专业救援解决生存问题,而邻里的温度治愈的是心理的寒冬。就像我楼下的张阿姨总说:“电梯里多问一句'需要带垃圾吗',可能就省了隔离邻居的一次出门风险。”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里其实有更轻巧的打开方式。上周台风天,我发现对门新搬来的租客窗户没关严,赶紧敲门提醒。事后他送来两包老家特产,这种“举手之劳换真心感谢”的互动,让水泥森林里的人际关系突然有了人情味。或许真正的“救灾”不一定要等到天崩地裂,日常的细微关照同样在构建着安全网。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人常把“边界感”挂在嘴边,这是否会削弱互助传统?疫情期间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戴着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的邻居们,反而因为团购群里的物资共享变得熟络。这似乎说明,物理距离和心灵距离可以达成新的平衡——就像我书房窗台上的绿萝,虽然和邻居家的隔着防盗网,但雨季来时,两家都会主动帮对方收晾晒的衣服。

科技发展正在重塑“恤邻”的方式。去年安装的社区应急App,能实时推送独居老人的健康状态。但技术始终需要人的温度来激活——上个月系统提示王爷爷家24小时没开冰箱,物业上门发现只是老人去儿子家小住,这个乌龙事件反而让整栋楼居民自发建立了“老人关怀轮值表”。古老的智慧以新的形态延续,或许正是文明该有的样子。

救灾恤邻的造句

  1. 造句 中华民族历来相信,“救灾恤邻,道也。
  2. 造句 “古时交通未广,救灾恤邻,仅限禹域。
  3. 造句 然救灾恤邻之举可暂不可常,可一不可再,岂能长恃此无源之水,以活此亿万涸辙之枯鱼乎?不可得已。
  4. 造句 因此,救灾恤邻也是在彰显我们自己的大爱,赢得世人的尊敬和回报。
  5. 造句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6. 造句 早在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期,中国就“广募捐款,尽数拨汇,藉资拯济,以申救灾恤邻之至意”。

"救灾恤邻"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