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ìng shòu mín shí
成语解释:见“敬授人时”。
成语出处:南朝·梁·梁元帝《庆东耕启》:“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敬授民時
英文翻译:issue almanac
敬:1.尊敬:敬重。敬爱。敬仰。致敬。肃然起敬。2.恭敬:敬请指教。敬谢不敏。3.有礼貌地送上(饮食或物品):敬烟。敬酒。敬茶。敬你一杯。4.姓。
授:1.交付;给予(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授旗。授奖。授权。2.传授;教:讲授。授课。函授。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敬授民时”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尚书》,本意是帝王颁布历法、指导百姓农事,后来引申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时间。比如,一位老农看着天气预报说:“最近雨水多,得按节气播种,老祖宗说的‘敬授民时’可不能忘!”——这背后其实藏着对规律的敬畏。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时间规律”?举个例子,古代某个村庄若错过春耕,秋收就会颗粒无收。村长召集村民时说:“咱们得按农历来,这叫‘敬授民时’,耽误一天就少一口粮!”这种紧迫感,本质上是对生存智慧的传承。
放到今天,“敬授民时”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公司开会时,经理指着项目进度表说:“咱们得像‘敬授民时’一样卡准节点,拖延症可要不得!”这里其实在强调:无论是农耕还是现代工作,把握节奏都是成功的关键。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教育中。一位老师提醒学生:“考前复习要像农民种地,每天背多少单词、做几道题,得有个‘时间表’。”这种把学习比作“耕种”的比喻,让抽象的规划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个人觉得,“敬授民时”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留白思维”。就像插秧不能太密,时间管理也不能排得太满。有位作家分享写作习惯时说:“每天写三小时就停笔,灵感反而像庄稼一样自己长出来。”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或许正是成语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最后不妨想想:当我们刷手机到深夜时,是否忘了“日出而作”的自然法则?下次设闹钟时,不妨对自己说一句:“敬授民时,先从早睡早起开始。”毕竟,尊重时间的人,时间才会回馈以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