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āo
  • zhà
  • su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āo gǔ zhà suǐ

成语解释:犹敲骨吸髓。

成语出处: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敲骨榨髓,受尽欺凌的阿琦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残酷剥削

繁体字形:敲骨榨髓

英文翻译:suck the lifeblood of

敲骨榨髓的意思

敲:1.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敲门。敲锣打鼓。2.敲竹杠;敲诈:有的商人一听顾客是外乡口音,往往就要敲一下子。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榨:1.压出物体里的汁液:榨油。榨甘蔗。2.压出物体里汁液的器具:油榨。酒榨。3.姓。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成语评论

敲骨榨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生活中其实能找到不少类似的场景。比如,某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让员工连续加班三个月,甚至生病也不给请假。这算不算“榨取”人的精力到极限?再比如,有人为了赚钱,把一片森林砍得只剩树桩,连树根都挖出来卖——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不正是“敲骨”式的破坏吗?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过度索取”?其实它背后传递的是一种“不留余地”的极端行为。就像你榨果汁时,非要用力到把果渣都挤成粉末,看似多得了两滴,实际上机器早就超负荷了。现实生活中,过度减肥导致健康崩溃,或者家长逼孩子每天学习18小时,都是现代版的“敲骨榨髓”。

我发现很多人误以为“拼命压榨”等于高效,其实恰恰相反。去年有个朋友开奶茶店,为了省成本用劣质原料,结果三个月就倒闭了。这就像成语里说的:敲碎骨头取髓看似能多拿点,但骨头碎了,连基础支撑都没了。反倒是那些注重员工福利的企业,员工自发贡献的创意往往能带来意外收获。

怎么避免陷入“敲骨榨髓”的陷阱?观察那些百年老字号会发现,他们更擅长“养骨取髓”——定期给茶树修枝反而提高产量,给学生留白时间反而激发创造力。最近看到有个村子发展生态旅游,每年限定游客数量,结果比隔壁疯狂开发的村子多赚了五倍。适度留有余地,才是长久之计。

有个有趣的现象:智能手机刚兴起时,厂商们拼命堆硬件参数,现在反而开始优化系统流畅度。这种从“敲骨式竞争”到“养骨式创新”的转变,或许能给很多行业启发。就像种田不能只靠化肥,养鱼不能竭泽而渔,任何领域都需要在索取和培育之间找到平衡点。

最后想到老家院子的石榴树,小时候总急着把果子摘光,现在学会留几个在树上,冬天反而能引来鸟群,第二年花开得更艳。世间万物,大概都藏着“敲骨榨髓”的反面教材——有时候松开手,得到的会比抓紧更多。

"敲骨榨髓"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