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 jīn jiào liàng
成语解释:谓在琐细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至于文理浮泛些,或是用的典故不的当,他老人家却也不甚斤斤较量。”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气量小
繁体字形:斤斤較量
英文翻译:be excessively mean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较:1.比较(高低大小等):较量。较劲儿。2.用于比较性状、程度: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3.表示具有一定程度: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4.计较:锱铢必较。5.明显:彰明较著。二者较然不同。
量:[liàng]1.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如升、斗等。2.限度:胆量。力量。3.数量:降雨量。产量。4.估计;衡量:量力而行。5.哲学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如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liáng]1.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长短或其他性质:量地。量血压。2.估计;衡量:打量。思量。
“斤斤较量”这个成语,到底该用在什么地方?举个例子:办公室里,小李因为同事报销时多填了5元交通费,反复追问细节,甚至翻出两个月前的聊天记录对质。这种“算到骨头缝里”的行为,不仅让同事尴尬,还拖慢了整个团队的报销进度。
有人可能会问:“计较细节难道不是认真负责的表现吗?”其实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就像装修房子时,墙面平整度差2毫米固然不完美,但为此要求砸掉整面墙重做,反而会造成更大损失。斤斤较量的本质,是过度放大局部而忽视整体价值。
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莫过于家庭开支。王阿姨每天记录家人用了多少克洗洁精,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种看似精细的管理,反而让家人洗手时都战战兢兢。但换个角度看,她在超市比价时的精明,确实为家庭省下了真金白银。这说明什么?关键要看计较的对象是否值得投入对应精力。
职场新人小张的故事或许能带来启发。他初入公司时总纠结PPT配色是否完美,有次为调色耗费三小时,导致方案交付延误。后来前辈提醒:“客户更在意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不是渐变色的过渡效果。”这个转折点让他意识到,智慧的选择性计较,比盲目的完美主义更重要。
从个人观察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载,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计较倾向。我们容易陷入“比较陷阱”——比薪资、比房子、比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定制款。就像登山时总盯着别人的登山靴,反而会错过属于自己的云海风景。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智慧中的“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就像处理人际关系时,记住对方生日比计较谁多打了一次电话更有温度;培养孩子时,关注品格养成比计较某次考试分数更有价值。这种抓大放小的智慧,反而能让生活更轻盈通透。
最后想说的是,适度计较能避免疏漏,过度计较则可能困住手脚。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既要剪除枯枝败叶,也要保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当我们学会区分“必须计较”和“可以放手”的边界,或许就能在认真与豁达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