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àn zhī zhī jiè
成语解释: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成语出处:汉 刘向《列女传 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斷織之誡
英文翻译:A sermon to the weaver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织:[zhī]1.用丝、麻、棉纱、毛线等编成布或衣物等:织布。编织。织女(a.织布、织绸的女子;b.指织女星)。棉织物。2.引申为构成:罗织罪名。3.用染丝织成的锦或彩绸:织锦。织文(即“织锦”)。织贝(织成贝文的锦)。[zhì]古同“帜”,旗帜。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诫:警告;劝告:告诫。劝诫。规诫。
哎,你听说过“断织之诫”这个成语吗?说来有意思,这词儿背后藏着个古代故事。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把织到一半的布剪断,告诉他:学习就像织布,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啦!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现在家长催孩子写作业的画面?不过话说回来,这成语到底想表达啥核心道理呢?
咱们先掰扯掰扯字面意思。“断织”就是剪断正在织的布,“诫”就是告诫。合起来就是通过剪布这个动作,警告人别轻易放弃。你琢磨琢磨,这和现在常说的“别让努力打水漂”是不是一个理儿?比如有人考驾照科目二挂了三次就想放弃,这时候朋友来句“你这算不算断织之诫啊”,是不是比干巴巴讲道理管用?
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成语放现在还能用吗?”嘿,别说,职场里可常见了!比如团队项目做到一半,突然有人想撂挑子。这时候领导要是说:“咱可不能搞断织之诫啊,再咬牙冲一把!”既点明问题,又不伤和气。你品,这种老话新用的智慧,是不是比直接骂人高明多了?
不过依我看啊,这成语最妙的还是它的“可视化教育”。古人用剪布这么个具体动作,把抽象道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就像现在教小孩存钱,有些家长会准备透明存钱罐——眼见着硬币越堆越高,比说一百遍“节约是美德”都管用。这种教育方法,咱们现代人还真得跟老祖宗学两招。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我有个朋友学吉他,三个月就想弹《加州旅馆》,结果和弦按不准就摔琴。后来老师把他练废的琴弦收集起来,摆成个“断弦之诫”,嘿,你猜怎么着?这小子现在都能开小型演出了!所以说啊,遇到瓶颈时给自己搞点“仪式感提醒”,保准比闷头死磕有效。
说到底,“断织之诫”能流传千年,关键就在它戳中了人性弱点——谁都容易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但换个角度想,那些半途而废的事,说不定离成功就差那么“一梭子”的坚持呢?就像跑马拉松最后三公里,熬过去就是另一片天。所以啊,下次想放弃时,不妨默念三遍:别让手里的“布”白断了!
对了,最近我开始健身深有体会。头两周浑身酸痛想放弃时,教练指着墙上“21天习惯养成表”说:“你这要是现在停,前面流的汗可都成断织之诫咯!”吓得我赶紧又多做了两组卷腹。你别说,这种老成语配新场景,还真是激励人的妙招!
所以说嘛,传统文化里的智慧就像陈年老酒,换个瓶子装照样香。关键得活学活用,把“断织”的警示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就像现在流行的手账打卡,每天画个勾不也是现代版“不断织”嘛?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