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àn jiān chǐ chǔ
成语解释:犹言断缣寸纸。
成语出处:明·叶盛《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今人间往往有其所画梅花,断缣尺楮,人争宝之,多元章自书所题其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画等
繁体字形:斷縑尺楮
英文翻译:Broken wood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缣:细密的绢。
尺:[chǐ]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东西:计算尺。[chě]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楮:1.也叫榖。通称构树。落叶乔木。叶似桑叶而粗糙,果圆球形,熟时红色。树皮可造纸,叶可作猪饲料。2.纸的代称:楮墨。
“断缣尺楮”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缣”是古代的一种细绢,“楮”则指纸张,整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残缺的绢帛和零碎的纸片,常用来比喻残存的书画或文字片段。比如有人发现一本古籍只剩几页残卷,可以说:“这些断缣尺楮虽不完整,却是研究历史的珍贵线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么生僻的成语?举个例子,一位修复师整理明代画作时,发现箱底散落着几片褪色的绢布,上面隐约可见山水轮廓。这时他感叹:“这些断缣尺楮,就像时光撕碎的拼图。”是不是比单纯说“残片”更有画面感?成语的凝练性,恰恰能传达文物修复工作中那种“见微知著”的浪漫。
再比如当代人写日记,如果本子被水泡得字迹模糊,只留下零散的段落。朋友安慰道:“虽是断缣尺楮,但字里行间还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心情。”这里既点出了记录的不完整,又暗示了情感的延续性。我常觉得,这个成语自带“残缺美”的滤镜——就像摔碎的青花瓷片,反而让人更想拼凑背后的故事。
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短视频、微博片段,何尝不是数字化的“断缣尺楮”?它们虽然零散,却可能在某个瞬间触发灵感。就像考古学家从陶片还原整个陶罐,现代人也在海量信息中寻找逻辑链条。这种古今呼应,让我更理解成语的生命力——它不只是故纸堆里的词汇,而是活在当下的表达方式。
或许有人觉得这类成语脱离实际,但换个角度看,它们像文化基因库里的“种子”。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清明上河图》的修复残卷,或读到李白散佚的诗句时,“断缣尺楮”四个字,瞬间就能建立起跨越千年的共鸣。这种语言的力量,正是汉字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