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àn jiān líng bì
成语解释: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成语出处:叶景葵《〈忘山庐日记〉序》:“辛亥以后,会面甚稀,今得于断缣零璧中温其绪论,斯诚光绪以来读书明理之君子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字等
繁体字形:斷縑零璧
英文翻译:Broken pieces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缣:细密的绢。
零:1.零碎;小数目的(跟“整”相对):零用。零售。化整为零。2.零头;零数:挂零儿。年纪已经八十有零。3.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一年零三天。八元零二分。4.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三零一号。二零零零年。5.表示没有数量:一减一等于零。这种药的效力等于零。6.某些量度的计算起点:零点。零下十摄氏度。7.姓。8.(草木花叶)枯萎而落下:零落。凋零。9.(雨、泪等)落下:涕零。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白璧无瑕。
大伙儿有没有听过“断缣零璧”这个成语?哎呦喂,这词儿乍一听跟裁缝铺打碎了玉器似的,其实它比喻的是残缺不全但依然珍贵的文物或艺术品。比如说老张在古董市场淘到半幅唐代字画,虽然边角都蛀了虫洞,但专家鉴定后说:“这可是断缣零璧啊,缺失的部分反而让现存笔墨更显难得。”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既然是残破的东西,凭啥说它珍贵呢?嘿,这里头学问可大了!就像咱家祖传的搪瓷茶缸缺了个把手,但爷爷总念叨“这是你太爷爷抗美援朝时用过的”,缺憾本身就成了历史的印记。说白了,断缣零璧的价值不在于完整度,而在于它承载的文化重量和时光沉淀。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我二舅爷前些年整理阁楼,翻出本缺页的民国食谱。你猜怎么着?里面记载的“八宝葫芦鸭”做法现在全网都搜不到,美食博主们抢着要复原这道菜。你看,哪怕只剩零散几页纸,照样能引发当代人的文化共鸣——这事儿是不是特像成语里说的“零璧虽碎,光彩犹存”?
话说回来,为啥古人非要用“断缣”和“零璧”作比喻呢?缣是细密的绢帛,璧是环形玉器,这两样在古代都是贵重材料。想象下,上好的丝绸裂了口子,美玉碎成几块,虽然不完整了,但材质本身的稀缺性反而更抓人眼球。这种反差感就像看到维纳斯雕像,缺了胳膊反倒成就了永恒的美学符号。
要我说啊,这个成语放在现代社会照样好使。你看那些修复老照片的up主,把模糊发黄的家庭照一点点还原,不就是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记忆拼图吗?下次遇到看似不完美的事物,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这些裂缝里,正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