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uàn xiù zhī chǒng
成语解释:断:截断;宠:宠爱,宠幸。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指男宠。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男宠
繁体字形:斷袖之寵
英文翻译:homosexuality
断:1.(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砍断。割断。绳子断了。2.断绝;隔绝:断水。断电。断奶。断了关系。音讯断了。3.间断: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做饭,从没有断过。4.拦截: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5.戒除(烟酒):断烟。断酒。6.姓。7.判断;决定:断语。诊断。独断专行。这个案子断得公道。8.绝对;一定(多用于否定式):断无此理。断不能信。
袖:1.袖子:袖口。短袖儿。2.藏在袖子里:袖着手。袖手旁观。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宠:1.宠爱;偏爱:得宠。别把孩子宠坏了。2.姓。
“断袖之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历史故事。比如,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的是男性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是带有超越常规的情感色彩。比如:“古代帝王与近臣的关系常被史书渲染,甚至有人用‘断袖之宠’来描述他们非同寻常的羁绊。”
这时候你可能又会好奇:“为什么用‘断袖’来比喻这种关系?”这其实来源于汉代的一个典故。据说汉哀帝不忍吵醒熟睡的宠臣董贤,便割断自己被压住的袖子悄然起身。后来,“断袖”一词逐渐成为某种特殊情谊的代称。例如:“史书中的‘断袖之宠’未必全指爱情,也可能包含君臣间复杂的信任与依赖。”
有人可能会追问:“现代社会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但语境很重要。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写道:“他们的友情被外界误解为‘断袖之宠’,但两人始终坦然处之。”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历史感,又弱化了刻板印象,更多是强调纯粹的情感联结。
个人认为,语言本身是流动的。就像“断袖之宠”从最初略带猎奇色彩的描述,到如今被赋予更多元化的解读,恰恰反映了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变化。与其纠结成语的原始定义,不如关注它如何帮助人们表达那些难以归类的情感。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使用这类成语时,是否也在无意中传递了某种文化视角?比如用“断袖之宠”形容跨性别友谊,或许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当下包容性的一种试探。毕竟,真正珍贵的情感,从来不需要被某个标签完全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