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ī shì tǐ dà
成语解释: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成语出处: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分句;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斯事軆大
英文翻译:this is a big problem
斯:1.文言指示代词。这;这个;这里:斯人。生于斯。2.文言连词。于是;就。3.上古汉语指劈、砍:斧以斯之。
事:1.事情:国事。公事。2.事故:出事。平安无事。3.职业:谋事。4.关系;责任:回去吧,没有你的事了。5.从事:大事宣传。6.侍奉;伺候:事亲。不事王侯。
体:[tǐ]1.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2.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3.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4.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5.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6.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7.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8.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9.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tī]〔体己〕a.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b.亲近的,如“体己话”,亦作“梯己”。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斯事体大”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这事儿可不简单”。比如公司要调整全员薪酬制度,领导在会议上反复强调:“斯事体大,咱们得先做员工调研,再开三次听证会才能拍板。”这种情况下,成语就生动表达了事情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成语?直接说“这事很重要”不行吗?其实成语就像调味料,能让表达更有层次感。比如某地筹建跨海大桥时,工程师指着设计图说:“斯事体大,桥墩位置差半米,百年后可能影响整片海域生态。”这里用成语既点明工程重要性,又暗示需要长远眼光,比平铺直叙更有说服力。
个人有个观察:现代人遇到重大决策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草率决定,要么过度纠结。有次朋友考虑移民,我提醒他:“斯事体大,但别光看海外蓝天白云,先算算孩子适应期要多久。”后来他做了份详细的五年规划,这种用系统性思考应对复杂问题的方式,或许正是成语背后的智慧。
在科技领域更能体会这个成语的分量。某手机厂商曾为是否取消充电接口争论半年,产品总监坚持:“斯事体大,无线充电普及率不到30%就砍接口,用户会把我们骂上热搜。”结果他们用两年时间推动配件生态完善,新产品上市反而成了行业标杆。这个案例说明,对待重要事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停滞不前。
下次遇到人生重大选择时,不妨默念三遍“斯事体大”。无论是买房选址还是职业转型,给自己泡杯茶,把利弊逐条写在纸上。就像老木匠雕花,重要的不是下刀多快,而是知道哪几刀绝对不能刻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