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ī ēn wàng bào
成语解释:施:给予;报:报答。给予人恩惠,期望得到报答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可都是那个甚么施恩望报,不望报的这个脾气闹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施恩朢報
英文翻译:Hope for reward
施:1.施行2.;施展:实施。措施。施工。无计可施。3.给予:施礼。施压力。4.施舍:施诊。施与。5.在物体上加某种东西:施粉(搽粉)。施化肥。6.姓。
恩:1.恩惠:恩德。恩深似海。他对我有恩。2.(Ēn)姓。
望:1.看;向远处看:他望了一眼就走了。一望无际。2.拜访;问候:拜望。探望。3.盼望;希望:渴望。丰收在望。4.声誉。也指享有声誉的人:威望。一乡之望。5.怨:怨望。6.指望子:酒望。7.介词。向;朝:他望我们点头微笑。8.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或十七):朔望(朔是初一)。
报:1.传达;告诉:报告。报名。2.传达新闻、消息的文字或信号:报纸。捷报。电报。3.某些刊物:周报。学报。4.报答;报复:报恩。报仇。报应。
“施恩望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矛盾——帮了别人还想着要回报,这种心态到底算不算真心助人?举个例子,老王听说邻居家孩子上学缺钱,主动借了五千块,逢人就说:“这点钱不算什么,就是看孩子上进。”可过了半年,孩子家没提还钱的事,老王心里越来越别扭,逢年过节总暗示对方“最近手头紧”。你看,善意背后藏着小算盘,反而让关系变尴尬了。
有人问:“那帮忙的时候到底该不该期待回报?”其实问题在于“期待”的分量。就像公司里的小张帮同事改方案,嘴上说着“举手之劳”,转头就跟领导邀功:“某某的项目全是我改的。”这种明码标价式的帮助,往往会让受助者觉得像吃了顿要AA制的霸王餐。
换个场景看,李阿姨常年给独居老人送饭,老人去世前硬塞给她存折,她却转手捐给了养老院。她说:“当初帮忙就图个心安,真要拿钱就变味了。”这种纯粹出于本能的善意,反而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社区给她颁了“热心市民”奖,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回报”?
我发现现代人有个有趣的现象:朋友圈里给同事点赞希望对方下次也给自己捧场,给客户送月饼盼着来年续签合同。这种“人情储蓄”思维,把施恩望报变成了社交货币。倒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当帮助变成交易,那份纯粹的善意就像加了防腐剂的鲜花,保质期虽长,终究少了点生气。
说到底,助人就像种树。若是天天盯着树苗计算能卖多少木材,难免焦虑它长得不够快;若是享受培育的过程,某天抬头发现绿荫如盖,那份惊喜才是生活给的额外奖赏。下次伸手帮忙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播撒种子,还是在投放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