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ǒu
  • jīn
  • dāng
  • c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 yǒu jīn rì,hé bì dāng chū

成语解释: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分句;用于数落人

繁体字形: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英文翻译:regret deeply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意思

既:1.已经: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2.既然: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3.完了;尽:食既。4.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既高且大。既聪明又用功。既要有周密的计划,也要有切实的措施。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何:[hé]1.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3.姓。[hè]古同“”,担。[hē]古同“”,谴责。

必:1.必定;必然:我明天三点钟必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2.必须;一定要:事必躬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有一定的条件。3.姓。

当:[dāng]1.担任:他当组长。2.承担:敢作敢当。3.主持:当家。4.相称:旗鼓相当(比喻实力相等)。5.应该:理当如此。6.介词。1.组成时间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当我到家时,他已经走了。正当大家吃饭的时候,他回来了。2.组成处所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当众出丑。当着大家的面把话讲清楚。7.阻挡:人民军队,锐不可当。8.拟声词。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丁丁当当。9.抵得上;等于:一以当十。[dàng]1.合适:处理得当。3.以为:我当你走了。4.当作:别把我当客人看待。5.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当年。6.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把金表拿去当了。7.抵押在当铺里的实物:赎当。

初:1.开始的:初夏。初冬。2.开始的一段时间:年初。月初。本学期初。3.第一个:初伏。初旬。初一(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二十一”)。初十(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三十”)。4.第一次;刚开始:初试。初出茅庐。初学乍练。5.最低的(等级):初级。初等。6.原来的:初心。初志。初愿。7.原来的情况:和好如初。8.姓。

成语评论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句话,乍一听像是后悔药说明书上的标题,但仔细想想,它其实藏着对“选择与代价”的深刻反思。比如有人熬夜赶工导致第二天效率低下,同事吐槽:“既有今日哈欠连天,何必当初刷剧到凌晨?”这种场景化的例子,是不是瞬间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

为什么人们总爱用这句话? 或许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短期欲望”和“长期结果”的冲突。比如小明为了省钱买了劣质充电器,结果手机烧坏主板,朋友摇头:“既有今日修手机花两千,何必当初省那三十块?”这种因果关系的强烈对比,让成语的警示意味更加鲜活。

但后悔真的有用吗? 我曾见邻居阿姨整天念叨“当初该买学区房”,却忘了现在住的房子也让她每天能在公园跳舞。成语虽然犀利,但若只停留在懊悔层面,反而会困住自己。就像那位总说“既有今日业绩垫底,何必当初偷懒”的销售,若能改成“既有今日教训,今后每天多打10个电话”,才算真正读懂了成语的弦外之音。

有趣的是,这句话在新时代有了新解读。有个程序员朋友把项目延期归咎于“当初没做技术预研”,但团队反而因此发现了更优解决方案。他后来调侃:“既有今日的意外收获,当初的失误倒成了彩蛋。”这种反转恰恰说明,人生不是单线程的因果链,某些“错误”可能埋着惊喜彩蛋。

观察生活会发现,这句话更适合用在那些本可预见结果却心存侥幸的情况。就像明知第二天有重要会议,还通宵看球导致状态全无;或是清楚对方人品不佳,仍轻信承诺最后被骗。这些场景里,成语就像提前拉响的警报器,提醒我们别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

站在个人视角,我认为这句话的价值不在批判过去,而在照亮未来。上周我因为没备份文件导致工作返工,确实想过“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但转念就把电脑壁纸换成了“Ctrl+S拯救人生”。毕竟比起捶胸顿足,把教训转化成具体行动指南,才是更聪明的处世之道。

下次当你想说出这句话时,试着把它改成:“既然走到今日,正好重新规划明日。”就像登山者不会抱怨“当初该选另一条路”,而是调整呼吸继续向上。每个“当初”都是当时的认知局限所致,而每个“今日”都藏着翻盘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