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lái yuè wǎng
成语解释:见“日往月来”。
成语出处: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之十二:“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用于岁月流逝
繁体字形:日來月往
英文翻译:Coming and going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日来月往”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诗意的浪漫?字面上看,太阳来了月亮又走,说的其实是时间的流逝和自然规律的循环。但具体怎么用它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上班下班,日来月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 这里既点出了时间的飞快,又暗含了生活的重复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时间吗?” 当然不是。比如描述人际关系的变化,可以说:“他们年轻时吵吵闹闹,日来月往之间,反而磨出了深厚的默契。” 这里用自然现象比喻情感的沉淀,比直接说“时间久了”更有画面感。
更有趣的是用在职场场景:“新员工熬成主管,实习生变成骨干,日来月往里藏着多少人的成长故事。” 这种用法跳出了单纯的时间描述,带出了人事变迁的必然性。我总觉得,这个成语就像个时光滤镜,能把平凡的变化拍出沧桑感。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日来月往”的注脚。春天阳台上的多肉抽新芽,秋天书架里的藏书积灰尘,这些细微变化都在提醒我们:“日来月往”不只是天文现象,更是生活本身的呼吸节奏。 它教会我们用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待问题——今天觉得过不去的坎,放在日月交替的规律里看,或许只是个小波动。
最后想分享个观察:现代人总在追逐“高效”,但“日来月往”恰恰告诉我们,有些事急不得。就像腌泡菜需要等时令,酿米酒要看节气,真正的质变往往藏在看似重复的日常里。下次焦虑时,不妨抬头看看日月交替的天空,或许能找到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