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bù wǒ yǔ

成语解释: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分句;同“时不我待”

繁体字形:時不我與

英文翻译: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时不我与的意思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我:自己:自我。忘我精神。

与:[yǔ]1.给:赠与。与人方便。信件已交与本人。2.交往:相与。与国(友邦)。3.赞许;赞助:与人为善。4.等待:岁不我与(时光不等人)。5.姓。6.跟;向:与虎谋皮。与困难作斗争。7.和: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yù]参与:与会。[yú]同“”。

成语评论

时不我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出自《论语》,直译是“时间不会等待我”,强调时间流逝的无情和紧迫感。比如一位学生临考前发现复习进度落后,突然意识到“时不我与”,于是放下手机全力冲刺。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为什么古人要用“时不我与”而不是直接说“没时间了”?仔细想想,成语自带画面感——它把抽象的时间拟人化,仿佛有个看不见的对手在和我们赛跑。就像创业者面对市场风口,晚三个月推出产品可能就错失机遇,这种焦虑感用“时不我与”表达再贴切不过。

现代人常说“内卷”,这和“时不我与”有关系吗?其实两者都是对时间压力的反应,但本质不同。前者是被动卷入竞争,后者是主动追赶时间。好比同样加班,有人是为应付考核(内卷),有人是为抓住项目黄金期(时不我与),心态差异决定结果走向。

个人认为,在快节奏时代更要警惕“伪时不我与”陷阱。见过太多人把“赶时间”当作生活常态,结果重要事情反而被琐事挤占。就像用漏勺接水,看似忙碌实则低效。真正的时不我与,应该像园丁修剪果树——既及时摘除枯枝,又懂得给新芽成长空间。

如何把成语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不妨试试“时间三问法”:这件事值得我现在做吗?拖延会产生什么后果?完成后能创造什么价值?就像农民在播种季争分夺秒,但在寒冬选择休耕,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或许才是对“时不我与”更深层的理解。

最后分享个小观察:地铁里总能看到两类人,一类盯着手表焦躁跺脚,另一类静静看书或闭目养神。他们或许都明白时不我待的道理,但选择用不同方式与时间相处。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安时而处顺”——在追赶时间的同时,也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

时不我与的造句

  1. 造句 真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不我与,转眼间又过了一年。
  2. 造句 时不我与,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年华,刻苦学习。
  3. 造句 我以我命,逆天改命;时不我与,轮转时空!
  4. 造句 无意间进了一家保安公司,青淋本以斩段情缘,但是时不我与,一切总是出人难料。
  5. 造句 并道亚生知,时不我与,或才登于下士,或馁弃于沟壑,惜矣。
  6. 造句 其实剧情早在我脑子里就成型了,奈何啊,奈何,时不我与。
  7. 造句 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于邪径,黄金铄于从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
  8. 造句 逢此变劫,真不知胤禩作何感想,恐怕是免不了有一番天不我待时不我与之慨吧。
  9. 造句 为师年少时,不说遍览群书,也有八斗之才、学富五车,然时不我与,年少轻狂啊。
  10. 造句 口味、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有所成就,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