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àng ruò fā méng
成语解释: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
成语出处: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旷若发矇
英文翻译:Open and confused
旷:1.空而宽阔:旷野。地旷人稀。2.心境开阔:旷达。心旷神怡。3.耽误;荒废:旷课。旷工。旷日废时。4.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如轴和孔、键和键槽等)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旷了。螺丝旷了。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5.姓。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矇:[mēng]同“蒙”。[méng]眼睛失明。
“旷若发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生动——就像突然擦亮了蒙尘的镜子,眼前的一切变得清晰明亮。比如,小明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三天,吃饭睡觉都在想解法。某天早晨刷牙时,他突然一拍脑门:“原来应该用逆向思维!”这种瞬间的顿悟,就可以说成是“旷若发矇”。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豁然开朗”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很相似,但“旷若发矇”更强调从“被遮蔽”到“被点亮”的过程。比如有人长期陷在职场人际关系的困扰中,直到前辈说了一句“问题可能出在你总想讨好所有人”,这句话就像一阵风突然吹散了眼前的迷雾,让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记得去年我在设计产品方案时,总纠结于功能叠加。有天下班路过公园,看到孩子们用树枝和石头玩“搭桥游戏”,突然意识到“简单工具也能创造快乐”——这种打破固有思维框架的启发,正是“旷若发矇”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人们需要这样的成语?或许因为现代信息过于庞杂,我们常常陷入“知道很多,却想不通”的状态。就像用手机地图导航时,明明有无数路线可选,反而容易选择困难。但当某个关键信息点出现(比如“避开施工路段”),决策路径瞬间变得明朗,这种体验恰恰呼应了成语背后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旷若发矇”往往需要积累作为前提。就像画家在创作瓶颈期疯狂临摹,看似毫无进展,直到某天在咖啡渍的痕迹里找到灵感。没有前期的挣扎,哪来后来的通透?这提醒我们:面对难题时,既要保持思考的韧性,也要学会偶尔跳出框架观察。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现象:老一辈人常说“睡一觉就想通了”,现代脑科学也证明睡眠能重组记忆。这种跨越时空的共识,或许正是“旷若发矇”在当代的新注解——给思维留白,反而能迎来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