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àng ruò fā méng
成语解释:旷:空旷;开阔。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
成语出处: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曠若發蒙
英文翻译:Open and confused
旷:1.空而宽阔:旷野。地旷人稀。2.心境开阔:旷达。心旷神怡。3.耽误;荒废:旷课。旷工。旷日废时。4.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如轴和孔、键和键槽等)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衣着过于肥大,不合体:车轴旷了。螺丝旷了。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5.姓。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蒙:[méng]1.蒙昧:启蒙。2.遮盖:蒙上头巾。3.承受;遭受:承蒙指教。蒙难。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5.忠厚的样子。6.“蒙眬”的“蒙”。[mēng]1.欺哄:休想蒙人。2.随便胡猜:瞎蒙。3.昏迷:头发(fā)蒙。[měng]蒙古族。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每天都在接触大量信息,但某个瞬间突然想通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就像眼前突然亮起一盏灯?这种豁然开朗的感受,用成语“旷若发蒙”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小王盯着数学试卷发愁,反反复复画着辅助线却毫无进展。当老师用彩色粉笔画出第三条辅助线时,他突然拍着桌子站起来:“原来只需要连接这两个点!”周围的同学都被这声惊呼吓了一跳。这里的“旷若发蒙”是什么意思?它精确捕捉到了思维从混沌到清明的瞬间转变,就像清晨推开蒙着水雾的窗户,整个世界突然清晰可见。
在职场中,这个成语同样适用。市场部小李为新产品定位纠结了半个月,某天在地铁里看到中学生用手机壳DIY贴纸时,突然意识到个性化定制才是突破口。这种工作场景中的“顿悟时刻”,恰恰印证了古人创造这个成语时的智慧——认知突破往往发生在持续思考后的某个灵光乍现。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旷若发蒙”的体验?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就像塞满杂物的房间,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整理收纳的方法。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给思维留出呼吸空间,就像整理房间时需要先清空地面才能重新规划布局。
若把这个成语拆开来看,“旷”是开阔,“发蒙”是拨开迷雾,组合起来就像拿着思维的开山斧劈开认知屏障。下次当你陷入思维困境时,不妨暂时放下手机,去公园散步或整理书桌,或许就能体验到那种“原来如此”的畅快感。毕竟,思想的飞跃往往发生在放松戒备的时刻。
语言学家发现,这个诞生于东汉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科技论文中,研究者常用它形容突破性发现的瞬间。这种跨越两千年的生命力,或许正源于人类对智慧闪光时刻的永恒追求。当你下次见证他人或自己获得认知突破时,不妨试着用这个成语描述,感受中华语言精准捕捉思维跃迁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