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x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xíng bù lù

成语解释:指刑罚严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杀。

成语出处:《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刑罚严明

繁体字形:明刑不剹

英文翻译:Never kill

明刑不戮的意思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刑:1.刑罚:徒刑。死刑。2.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用刑。刑讯。3.古又同“”。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戮:1.杀:杀戮。2.并;合:戮力。

成语评论

明刑不戮”出自《尚书》,字面意思是“法律明确,不用杀戮”。这个成语的核心思想是:当规则清晰且执行公平时,人们自然敬畏法律,从而减少犯罪。举个例子:某地政府提前公示交通法规,同时严格处罚违规行为,结果闯红灯现象大幅减少。这里没有严刑峻法,但规则本身的透明性和执行力就遏制了问题发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以暴制暴’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明刑不戮”强调预防而非惩罚。比如一家互联网公司公开内部审计流程,员工清楚知道数据造假的后果,反而主动规避风险。这种机制下,公司既不需要频繁开除员工,又能维持高效运作,正是成语的现实映射。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智慧。我们常看到某些企业用罚款、裁员等手段管理团队,却忽视规则传达的重要性。试想如果员工入职时能像了解工资结构一样清楚违规红线,很多矛盾本可以避免。毕竟,人不是天生想犯错,而是需要明确的行动边界。

再举个反例:某小区物业频繁更换停车规则,今天禁止临停,明天又开放部分区域,导致业主屡屡被罚款。这种“暗箱操作”反而激发抵触情绪,甚至出现故意违规的恶性循环。可见,“明刑”不仅指法律本身,更包含规则传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或许有人质疑:“规则透明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当然不能,但这是构建信任的基础。就像红绿灯之所以有效,不仅因为它的存在,更因为所有人默认遵守同一套信号系统。当社会形成这种共识,维护秩序的成本自然会降低——这或许就是“不戮”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家庭教育中也能发现类似逻辑。与其对孩子说“再玩手机就砸了它”,不如事先约定每天使用时长并安装管控软件。当孩子明确知道规则和后果时,自我约束的可能性反而更高。这种温和而坚定的管理方式,或许正是“明刑不戮”在微观层面的实践。

随着技术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智能化的“明刑”手段。比如用区块链记录合同条款,用算法实时监测合规性。但工具再先进,核心依然是那个两千年前的智慧:让人在清晰框架中主动选择向善,远比事后惩戒更有生命力。

"明刑不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