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zhèng
  • diǎn
  • x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zhèng diǎn xíng

成语解释: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成语出处: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指依照法律公开处以极刑

繁体字形:明正典刑

英文翻译:carry out a capital punishment

明正典刑的意思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典:1.标准;法则:典范。典章。2.典范性书籍:词典。引经据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礼: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试。典狱。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刑:1.刑罚:徒刑。死刑。2.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用刑。刑讯。3.古又同“”。

成语评论

明正典刑”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法律条文公开、公正地执行刑罚。比如古代官员审案时,会当众宣读犯人罪状和判决依据,让围观百姓知道“这人犯了什么法”“为什么该受罚”。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法律威严,也避免了暗箱操作的猜疑。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形式吗?”举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因贪污被起诉,法院通过直播庭审、公布证据链,甚至邀请审计机构参与监督。这种“现代版明正典刑”能让公众看到:判罚不是某个人的主观决定,而是基于确凿证据和法律条款的客观结果。

为什么明正典刑的核心在于程序正义?我曾见过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肇事方主动要求公开行车记录仪和交警报告。这种“自证清白”的行为反而加速了矛盾化解——当所有环节摊在阳光下,双方更容易接受最终裁决。程序透明就像给法律装了放大镜,既照见真相,也照见人心。

有个有趣的现象:学校处罚违纪学生时,如果只是简单宣布处分决定,常会引起各种揣测;但如果同步展示监控录像、证人证词,甚至让学生代表参与听证,争议往往大幅减少。这说明明正典刑的本质不是严刑峻法,而是通过规则可视化建立共同认知。

在数字化时代,明正典刑有了新载体。某地法院最近尝试用区块链记录案件审理全流程,每个法律文书都带有不可篡改的时间戳。这种技术加持下的“数字典刑”,既延续了传统法治精神,又用科技手段解决了古代难以实现的全程留痕问题。

有人说透明化会削弱司法权威,我却认为恰好相反。就像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工作时开放参观,人们看着专家用专业工具小心操作,反而更信任他们的专业性。法律运作同样如此——看得见的专业,比神秘莫测更能赢得尊重。

下次遇到争议事件时,不妨想想明正典刑的智慧: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结果多么大快人心,而在于过程能否经得起反复审视。当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规则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共识的黏合剂。

明正典刑的造句

  1. 造句 这种做法是明正典刑,得不偿失。
  2. 造句 建昌侯方才不是建议将他明正典刑、公示天下么?怎么又不该杀了?
  3. 造句 其身已伏诛,但其家族长期知情不报,为明正典刑,今日一体处罚。
  4. 造句 目下贼势狂獗,官兵屡战无功,若不将骄兵悍将明正典刑,何以儆戒将来!
  5. 造句 第二百九十一章明正典刑!第二百九十二章我愿意!第二百九十三章寒炎冰灵凤钗。
  6. 造句 朕要把他们押解到咸阳,明正典刑,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7. 造句 他请求汉景帝对刘戊明正典刑。
  8. 造句 罪臣王恭,枉负天恩,不思报效,反图谋逆,今将此僚及其党羽明正典刑,太原王氏夷灭三族,以儆效尤!
  9. 造句 但是陵上奉旨督造的诸位大臣,竟连龙脉受损、伤及国运的大事也敢欺君不报,实应立即拿问,明正典刑,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0. 造句 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命丧汜水关,折了许多军士,本该明正典刑,但念在其已身死,便不予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