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yáng
  • zhī
  • ji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yáng zhī jiǎ

成语解释: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成语出处:《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载:晋赵鞅兴晋阳之甲,以清君侧为名,逐荀寅、士吉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战士

繁体字形:晉陽之甲

英文翻译:Jinyangzhijia

晋阳之甲的意思

晋: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4世纪中叶)。在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被韩、赵、魏三家所灭。2.朝代名。1.(265—316)。司马炎灭魏后建立。建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为匈奴人刘聪所灭。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晋朝(317—420),史称东晋。为刘裕所灭。西晋、东晋合称两晋。2.五代之一(936—946)。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为契丹所灭。3.山西的别称。4.进;升:晋见。晋级。

阳: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阳二气。2.太阳;日光:阳光。阳历。阳坡。朝阳。向阳。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4.凸出的:阳文。5.外露的;表面的:阳沟。阳奉阴违。6.指属于活人和人世的(迷信):阳宅。阳间。阳寿。7.带正电的:阳电。阳极。8.指男性生殖器。9.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甲:1.天干的第一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2.第一;居第一位:甲级。桂林山水甲天下。3.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甲壳。指甲。4.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盔甲。装甲车。5.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

成语评论

你知道“晋阳之甲”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它出自《左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赵鞅在晋阳起兵对抗范氏、中行氏的历史事件。但这个词为什么会被用来比喻“内部武装斗争”?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高管团队内斗激烈,甚至有人私下联合股东争夺控制权,这种“自家后院起火”的局面,就可以形容为“上演了一出晋阳之甲”。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职场里用这种历史典故合适吗?其实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能精准描绘组织内部的矛盾激化状态。比如某互联网大厂两个核心部门为争夺资源互相拆台,导致项目停滞——这不正是现代版的“晋阳之甲”?不过依我看,与其让矛盾升级到需要“披甲相争”,不如在初期就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单纯描述战争场面。实际上它更强调“同室操戈”的悲剧性。就像战国时期齐国田氏代齐的故事,权力更迭看似是历史必然,但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往往远超想象。反观现代企业管理,当团队陷入内耗时,损失的不仅是效率,更是难得的信任基础。

如何避免“晋阳之甲”的困局?从历史经验看,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矛盾缓冲带。就像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虽然新旧党争激烈,但士大夫们仍保持着“君子之争”的底线。现代职场中,设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或定期召开跨部门交流会,都是预防矛盾激化的好方法。毕竟,比起兵戎相见,智慧的化解之道更考验领导者的格局。

看着历史典故在当下焕发新意,不禁想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晋阳之甲”。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或许不是如何赢得斗争,而是怎样在分歧中寻找共生之道。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对立与统一本就是事物发展的两面,关键在于找到那个动态平衡的支点。

晋阳之甲的造句

  1. 造句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
  2. 造句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诛君侧恶人,今者南迈,诛椿而已。
  3. 造句 忽见来表,将兴晋阳之甲,惊愕骇惋,未譬所由。
  4. 造句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人。
  5. 造句 臣虽然驽钝,确知在春秋之时,赵鞅为诛杀君王身边的奸臣,而兴起晋阳之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