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uǎn yī bǎo shí
成语解释: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成语出处:先秦 墨翟《墨子 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煖衣飽食
英文翻译:well-fed and clothed
暖:1.暖和:风和日暖。春暖花开。天暖了,不用穿大衣了。2.使变温暖:暖酒。暖一暖手。“煖”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暖衣饱食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生活富足的状态,但具体怎么用才合适呢?比如我们可以说:"如今许多城市居民已经过上了暖衣饱食的生活,但精神层面的追求反而变得更加迫切。"这里既肯定了物质条件的改善,又带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有人可能会问:暖衣饱食就代表幸福吗?其实未必。记得老家邻居王叔常说:"年轻时候总以为吃饱穿暖就是好日子,现在才明白心里踏实比什么都重要。"这句话生动展现了物质满足与精神需求的辩证关系,暖衣饱食是基础,却不是终点。
换个角度看历史,明朝江南富商们的暖衣饱食,反而催生了精致的文人文化。他们修建园林、收藏字画,把物质富余转化为艺术创造。这种转化过程提示我们:当基本需求满足后,人类会自发寻求更高层次的表达。
我常想,现代社会暖衣饱食的门槛正在降低。外卖半小时送达,网购次日达已成常态,这种便利是否改变了成语的原有分量?或许这个成语正在从"生存目标"转变为"生活起点",提醒我们不要止步于温饱,而要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观察身边朋友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享受暖衣饱食的人,越容易陷入"选择困难"。就像上周聚餐时小李说的:"现在外卖软件里挑半小时都不知道吃什么,反而怀念以前简单的一菜一汤。"这种现代生活的甜蜜烦恼,或许正是物质丰裕带来的新课题。
说到底,暖衣饱食就像人生的底色,但画卷的精彩还要看添什么颜色。有人用这个底色描绘事业蓝图,有人勾勒家庭温暖,也有人晕染出公益事业的暖色。关键在于认清:它既是保障,也是起点,而不是人生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