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ǎo shí nuǎn yī
成语解释: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穿不愁
繁体字形:飽食煖衣
英文翻译:have ample food and clothing
饱:1.吃足了。与“饿”相对。2.足;充分:饱经忧患。3.满足:以饱眼福。
食:[shí]1.吃。特指吃饭:食肉。废寝忘食。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sì]拿东西给人吃。[yì]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暖:1.暖和:风和日暖。春暖花开。天暖了,不用穿大衣了。2.使变温暖:暖酒。暖一暖手。“煖”
衣:[yī]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丰衣足食。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糖衣。3.胞衣。4.姓。[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衣布衣。解衣衣我。
咱先来唠唠“饱食暖衣”这个词儿。你瞅这成语字面意思多直白啊——吃饱穿暖,可不就是老祖宗对好日子的终极向往吗?比如说现在年轻人点外卖不眨眼,衣柜里堆着三季没拆吊牌的衣服,这不活脱脱的“现代版饱食暖衣”嘛?
不过这里头有个问题:现在物质丰富了,为啥还有人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哎呦您可问到点儿上了!就像我隔壁王大爷总念叨:“以前过年才能吃上肉,现在顿顿大鱼大肉反倒不香了。”这说明啥?光有饱食暖衣还不够,人的精神需求也得跟上趟儿啊。
再举个鲜活的例子。前两天看纪录片,有个山村娃娃拿到捐助的新棉衣,笑得比城里孩子拆盲盒还开心。这说明啥道理?同样是“暖衣”,在不同环境下带来的幸福感天差地别。所以说啊,这成语背后还藏着“知足常乐”的智慧呢。
您要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必须的必!就拿我自个儿来说,疫情那阵子居家办公,天天睡衣当战袍,外卖小哥成了救命稻草。这时候才真切体会到,能“饱食暖衣”已经是天大的福气。您看,老话儿里的人生哲理,搁啥时候都不带过时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追求的可不止温饱了。就像我表妹刚工作就嚷嚷着要“断舍离”,把八成新的衣服往捐赠箱里塞。这说明时代在变,人们对“饱食暖衣”的定义也在升级换代,从“够用就行”变成“精挑细选”了。
最后唠句实在的,咱既要珍惜当下吃饱穿暖的好日子,也得琢磨着给生活添点精神佐料。就像吃火锅不能光涮白菜,总得来点毛肚黄喉才够味儿不是?这大概就是“饱食暖衣”给现代人的新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