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áo shè zhī móu
成语解释:《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社:曹之国社。后进以“曹社之谋”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北周·庚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灭亡别国的阴谋
繁体字形:曹社之謀
英文翻译:Cao's plan
曹:1.等,辈:尔曹(你们)。吾曹。2.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曹(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3.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4.姓。
社:1.某些集体组织:诗社。报社。通讯社。合作社。集会结社。2.某些服务性单位:茶社。旅社。旅行社。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社。秋社。社日。社稷。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谋:1.主意;计谋;计策:阴谋。足智多谋。2.图谋;谋求:谋生。谋害。为人类谋福利。3.商议:不谋而合。4.姓。
“曹社之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背后其实藏着有趣的历史故事。它原本指的是春秋时期曹国的一次政治谋划,后来多用来形容暗中策划、未雨绸缪的智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答案可能在于它传递的“提前布局”思维,这种策略在古今中外都适用。
举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发现行业竞争加剧,于是悄悄调整业务方向,同时对外保持低调。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就很像曹社之谋的现代版——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早已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策略是否存在道德风险?其实关键在于目的正当性。就像疫情期间,某国提前储备医疗物资却被误解为“囤积居奇”,事后证明这是保障民众安全的必要举措。这说明策略本身无善恶,全看使用者的初心。
个人认为,曹社之谋的现代价值在于提醒我们重视“时间差”的重要性。就像下围棋,真正的高手往往在对手尚未察觉时,就已经完成关键布局。这种前瞻性思维,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尤为重要。
换个角度看,普通人的生活里也藏着曹社之谋的影子。比如家长为孩子规划教育路径,年轻人制定五年职业计划,本质上都是提前谋划未来的体现。只不过这些日常决策更强调公开透明,而非历史典故中的隐秘色彩。
理解这个成语时要注意语境差异。古代权谋往往涉及生死存亡,而现代社会更看重协作共赢。但核心的“谋定而后动”逻辑依然相通——就像建造房屋前必先打地基,任何长远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周密的预先设计。
下次遇到需要长期规划的事情时,不妨想想曹社之谋的启示:与其仓促应对,不如在风暴来临前就加固船帆。毕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准备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