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ǎng lǎng shàng kǒu
成语解释: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成语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定语;用于诗文等
繁体字形:朗朗上口
英文翻译:getword
朗:1.光线充足;明亮:明朗。晴朗。开朗。天朗气清。2.声音清晰响亮:朗诵。朗读。3.姓。
朗:1.光线充足;明亮:明朗。晴朗。开朗。天朗气清。2.声音清晰响亮:朗诵。朗读。3.姓。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成语为什么容易让人记住?答案或许藏在它的韵律和画面感里。比如“如鱼得水”四个字,既有押韵的节奏,又能立刻让人联想到鱼儿欢快游动的场景。这种“声音+图像”的双重刺激,就像给大脑贴了张便利贴,想忘都难。
有人问:成语在手机上发消息还有用吗?试试看这两个场景——同事熬夜赶方案,你发一句“功不唐捐”;朋友创业受挫,你说“塞翁失马”。比起干巴巴的安慰,这些短句既显文化底蕴,又能精准传递态度。现在连AI客服都会用“稍安勿躁”代替“请等待”,可见古人的智慧仍在发光。
我发现成语最妙的是它的“留白艺术”。“水到渠成”没说具体怎么挖渠,但听者自然能脑补出努力积累的过程。这种点到为止的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成了高效沟通的法宝。就像写文案时用“画龙点睛”,比说“最后加个关键元素”多了三分灵气。
教孩子背成语非得死记硬背吗?有位语文老师的做法挺有意思。她带学生玩“成语侦探”游戏:看到同学快速解出数学题,大家就抢答“脱口而出”;发现有人提前完成手工作业,齐喊“胸有成竹”。把生活变成成语词典,记不住才怪。
老话常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或许就是成语穿越千年的秘密。下次写报告时,试试用“纲举目张”替代“抓住重点”;安慰人时换个“柳暗花明”,语言的质感会大不一样。毕竟,能把复杂道理讲得既漂亮又好记,这样的表达谁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