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shí lù shǐ
成语解释:豕:猪。如同木头、石头、鹿和猪一样。形容愚笨无知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珊瑚》:“冤哉!谓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岂有触香臭而不知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木石鹿豕
英文翻译:Stone deer and ragweed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石:[shí]1.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花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见〖岩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药石。4.姓。[dà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鹿:1.哺乳动物,反刍类,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的头上有角,个别种类雌的也有角,毛多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条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有梅花鹿、马鹿等。2.(Lù)姓。
豕:猪:狼奔豕突。
“木石鹿豕”这个成语,字面上看像是把木头、石头、鹿和猪凑在一起,听起来有点奇怪对吧?其实它常用来形容人像没有思想的木头石头,或者像动物一样只凭本能生活。举个例子:“他每天机械地完成工作,既不思考也不创新,同事私下吐槽他活成了‘木石鹿豕’。”这里就用比喻的方式点出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来批评人吗?”其实不然。比如描述自然中的原始生活时,可以说:“山里的老猎人不懂现代科技,但他熟悉每一只鹿的习性,了解每一片树林的变化,这种‘木石鹿豕’般的生存智慧反而让都市人惊叹。”这里就把贬义转化成了对质朴生活的客观描述。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的模糊性恰恰反映了汉语的灵活性。我曾听长辈用这个词形容过两类人:一类是那些“上班摸鱼下班刷剧”的年轻人,另一类却是“种菜养鸡自给自足”的退休教授。前者是消极的麻木,后者却是主动选择简单——同样的四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居然能传达完全不同的态度。
现代生活中,完全避开“木石鹿豕”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就像我们刷短视频时的大脑放空,或是加班到深夜的机械重复,某种程度上都是生存的妥协。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必要妥协与保持灵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答案就像这个成语本身,既包含着对混沌的警示,也暗藏着返璞归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