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ǔ sù wú huá
成语解释:俭朴:不浮华。
成语出处:《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人品
繁体字形:朴素無華
英文翻译:simple
朴:[pǔ]没有加工的木材,比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piáo]姓。[pò]朴树,落叶乔木。果实近球形,橙色。树皮光滑,灰褐色,可作造纸原料。[pō]〔朴刀〕古代兵器。一种双手使用的像大刀的刀,刀身较大刀窄长,刀柄较大刀稍短。
素:1.白色;本色:素服。2.蔬菜类食品。与“荤”相对:素菜。素食。3.本来的;原始的:素质。素材。4.质朴;不华丽:朴素。素净。5.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要素。因素。元素。6.副词。一向;向来;从来:素不相识。素有交往。7.古称洁白的生绢:尺素。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华:[huá]1.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2.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3.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4.繁盛:繁华。荣华富贵。5.奢侈:浮华。奢华。6.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7.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8.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9.指时光:年华。韶华。[huā]古同“花”,花朵。[huà]1.〔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2.姓。
“朴素无华”这个词,常用来形容事物不加修饰的本真模样。比如看到朋友用报纸包着刚烤好的红薯递过来,你会觉得这种“包装虽简陋,心意却很真”的状态,正符合这个词的意境。
有人问:简单的东西真能打动人吗?去年我参观某美术馆时,发现最受欢迎的展品是个粗陶罐。讲解员说:“这器皿没有鎏金彩绘,但每个凹凸的肌理都留着匠人的掌纹。”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真实的力量往往藏在质朴里,就像老茶客说的“好茶不用香精”。
在电子产品领域有个有趣现象:越是高端设备,操作界面反而越简洁。某手机品牌曾做过实验,把图标从渐变立体改为纯色扁平后,用户操作效率提升了22%。这种设计哲学印证了“少即是多”的智慧——当剥离花哨装饰,核心价值反而更突出。
有人质疑:朴素等于落后吗?记得老家有座百年石桥,桥面连栏杆都没有。暴雨天洪水漫过桥面时,人们踩着露出水面的桥墩过河,这时才明白简洁设计里藏着生存智慧。反观某些新建的仿古亭台,雕梁画栋却经不住风雨,倒显得本末倒置。
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作品给了我新启发。初次见他设计的教堂,灰扑扑的墙面毫无修饰。但正午阳光从十字镂空处倾泻而下时,光与影的对话让整个空间充满灵性。这大概就是返璞归真的魅力——当剥离所有附加物,事物本质的美学逻辑才会浮现。
最近在菜市场发现个有趣现象:卖相普通的土鸡蛋比盒装蛋更抢手。有位阿姨说得实在:“带泥巴的说明没洗过药水,裂纹多的证明运输没作假。”消费者这种“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选择,或许正是对朴素价值的最好注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可能需要重新理解“朴素无华”的内涵。它不是简陋的代名词,而是对事物核心价值的精准提炼。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粗布麻衣下藏着真功夫。当信息过载成为常态,学会在纷繁中识别本质,或许比追求表面繁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