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fù jì pín
成语解释: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
成语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杀富济贫,替穷人做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大侠等
繁体字形:殺富濟貧
英文翻译:kill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富:1.财产多(跟“贫、穷”相对):富裕。富有。富户。农村富了。2.使变富:富国强兵。富民政策。3.资源;财产:富源。财富。4.丰富;多:富饶。富于养分。5.姓。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贫:1.穷(跟“富”相对):贫农。贫民。贫苦。2.缺少;不足:贫血。3.用于僧道的自称:贫僧。贫道。4.姓。5.絮叨可厌:这个人嘴真贫。你老说那些话,听着怪贫的。
“杀富济贫”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但它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某地闹饥荒时,一位商人主动捐出自家粮仓里的存粮分给灾民。有人质疑他“劫富济贫”,他却说:“粮食堆在仓库发霉,不如让活着的人先吃饱饭。”这算不算“杀富济贫”?其实成语里的“杀”不是真杀人,而是打破资源垄断的状态。
为什么古代特别推崇这种行为?设想一个场景:张三祖辈经营当铺成了首富,却对穷亲戚说“钱要留给子孙买官”。某天县令突然查账,发现他家偷税漏税,罚没的银两全拿去修桥铺路。百姓拍手称快时,张三却觉得遭遇了“合法抢劫”。这时候问题来了:当财富积累变成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强制再分配是否成了必然选择?
现代人怎么理解这个成语?某科技公司老板把年终奖从高管奖金池挪出20%给基层员工加薪,股东会上有董事拍桌子:“这是吃大户!”但次年公司离职率降了40%,业绩反增15%。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济贫”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让资源流动产生更大价值。就像疏通堵塞的河道,水流畅通了反而能滋养更多土地。
有人担心这会打击致富积极性。试想两个面摊老板:老王家面价便宜但偷偷用地沟油,老李家定价高却用真材实料。如果监管部门重罚老王并把罚款补贴给老李,这算不算另一种“杀富济贫”?其实关键在于建立透明规则——让作恶的“富”付出代价,让守信的“贫”获得机会,市场才会形成正向循环。
最近看到社区大妈们自发组织的“共享菜篮”挺有意思。谁家蔬菜丰收就挂一捆在公共区域,需要的人随时取用,取菜的人也会回赠自家多余的酱油、纸巾。这种温和的“资源再分配”既没有激烈冲突,又解决了实际需求。或许当代社会的“杀富济贫”,正在演变成无数个微小而自发的价值交换节点。
说到底,这个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戳中了人类永恒的课题: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就像修剪果树,既要剪掉过度生长的枝条,又不能伤及供给养分的树干。当我们讨论“劫富”是否合理时,或许更应该思考:怎样的土壤才能让财富真正生根发芽,而不是在某个地方堆积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