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ó
  • yōu
  • tiā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ǐ guó yōu tiān

成语解释:同“杞人忧天”。

成语出处: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缺乏根据的忧虑

繁体字形:杞國憂天

英文翻译:to entertain imaginary or groundless fears

杞国忧天的意思

杞:1.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杞县。2.姓。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忧:1.忧愁:忧闷。忧伤。2.使人忧愁的事:忧患。高枕无忧。3.担心;忧虑:杞人忧天。忧国忧民。4.指父母的丧事:丁忧。5.姓。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成语评论

有人问:“杞国忧天”到底在说什么?其实,这个成语讲的是古代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后来被用来形容不必要的焦虑。比如你看到同事因为老板开会时多看了他一眼,就开始担心自己要被辞退,这就像现代版的“杞人忧天”——明明没有实际依据,却自己吓自己。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担忧真的完全没用吗?有趣的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的危机意识能帮人提前准备,但如果像杞人那样把幻想当现实,反而会消耗行动力。就像有人刚入职就担心公司十年后倒闭,结果连眼前的工作都没做好。

我曾在项目攻坚期见过类似的例子。有位团队成员总在担心“万一客户临时改需求怎么办”“服务器会不会突然崩溃”,结果把时间都花在焦虑上,代码反而写错了好几处。后来大家发现,把80%的精力用来解决问题,20%用来预案准备,才是更高效的做法。

换个角度看,“杞国忧天”其实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我们的大脑天生擅长“预判危险”,这是进化留下的生存本能。只是现代社会复杂多变,这种本能有时会“用力过猛”。就像有人看到乌云就带伞出门,这很合理;但要是因为天气预报说有10%的降雨概率,就打包三把雨伞加救生衣,那就属于过度反应了。

如何避免成为当代“杞人”?有个简单的方法:把“如果……怎么办”的句式改成“既然……那就”。比如把“如果方案被否怎么办”转化为“既然要汇报方案,那就把数据再核对一遍”。这种思维转换能让人从空想回归现实,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

最后想说,天空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担忧而坍塌,但人生可能因为持续的内耗而失去光彩。与其对着空气挥舞拳头,不如把这份敏锐的感知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毕竟,杞人的望远镜如果换个方向,说不定能发现星辰大海呢。

"杞国忧天"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