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i
  • yǐng
  • zō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ái wú yǐng,qù wú zōng

成语解释: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出没无常

繁体字形:來無影,去無蹤

英文翻译:Come and go

来无影,去无踪的意思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影:1.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人影。花影。倒影。幻影。影壁。影响。影射(借甲指乙,或暗指某人其事)。无影无踪。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捕风捉影。含沙射影(喻暗地里诽谤中伤)。2.形象:摄影(照相)。留影。剪影。影印。影像。3.描摹:影写。影抄。影宋本。4.指“电影”:影评。影院。影片。影视(电影和电视)。影坛。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5.姓。[mó]见【南无】。

踪:脚印;踪迹:踪影。失踪。跟踪。无影无踪。

成语评论

来无影,去无踪”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出现和消失都悄无声息,难以捉摸。比如:“武侠小说里的神秘侠客,总像一阵风似的来无影去无踪,只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人。”这种描述不仅让故事充满悬念,还让人对角色产生无限遐想。

为什么这个成语总让人觉得神秘?其实,它抓住了人类对“不可预测性”的天然好奇。比如夏天的雷阵雨,前一秒还晴空万里,下一秒突然倾盆而下,转眼又云散天开——这种自然现象不正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生动写照吗?

换个生活场景来看,现代人手机里的通知消息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群突然弹出的紧急任务,或是外卖软件里订单状态的实时更新,这些数字时代的“来无影去无踪”既带来便利,也让人时刻保持警觉。

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具体事物吗?并非如此。比如灵感这回事,创作者常有这样的体验:苦思冥想时它躲着不见,散步洗澡时却突然闪现,等拿起笔想记录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思维的跳跃性,恰好体现了成语的抽象运用。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自带画面感。去年在杭州茶园见过采茶人工作:清晨薄雾中,他们的身影在茶树间时隐时现,手指翻飞如蝶,等日头升高时,整片茶园已悄然采收完毕。这种充满诗意的劳动场景,正是成语的最佳注脚。

有趣的是,当代科技产品设计中也在借鉴这种理念。比如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功能,或是扫地机器人的自主工作模式,都在追求“存在但不打扰”的使用体验。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或许正是成语焕发新生命力的方式。

下次当你注意到墙角悄然结网的蜘蛛,或是观察地铁站匆匆掠过的人群时,或许会发现,“来无影去无踪”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它提醒着我们:生活中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