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huá
  • z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pò

成语解释:糟粕:酒糟,比喻无用的东西。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无用的东西丢掉

成语出处: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英文翻译:Extract its essence and remove its dross.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精:1.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精盐。2.提炼出来的精华:酒精。鱼肝油精。3.完美;最好:精彩。精益求精。4.细(跟“粗”相对):精密。精确。精巧。工艺精。5.机灵心细:精明。精干。这孩子比大人还精。6.精通:博而不精。精于针灸。7.精神;精力:聚精会神。精疲力竭。8.精液;精子:遗精。受精。9.妖精:修炼成精。10.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表示“十分”、“非常”:精瘦。雨把衣服淋得精湿。

华:[huá]1.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2.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3.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4.繁盛:繁华。荣华富贵。5.奢侈:浮华。奢华。6.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7.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8.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9.指时光:年华。韶华。[huā]古同“”,花朵。[huà]1.〔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2.姓。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其:[qí]1.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各得其所。自圆其说。2.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促其早日实现。不能任其自流。3.指示代词。那个;那样:查无其事。不厌其烦。4.指示代词。虚指:忘其所以。5.姓。6.表示揣测、反诘:岂其然乎?。其奈我何?7.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其勉之!8.词缀:极其。尤其。如其。[jī]用于人名,郦食其(LìYìjī),汉朝人。

糟:1.做酒剩下的渣子。2.用酒或酒糟腌制食品:糟鱼。3.朽烂;不结实:木头糟了。4.(事情或情况)坏:事情搞糟了。5.作践;浪费:糟蹋。糟践。

粕:糟粕,酿酒等剩下的废料。

成语评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老生常谈,但它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小张最近沉迷于各种知识付费课程,每天学得焦头烂额却进步甚微。朋友提醒他:“别只顾着囤课,得学会筛选——有用的内容反复琢磨,过时的理论直接跳过。”这不就是典型的“挑出精华,丢掉废料”吗?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总强调“区分精华和糟粕”?其实这和“吃鱼”一个道理——鱼肉营养丰富,但鱼刺卡嗓子就得不偿失。就像现在流行的短视频,有人用它学技能、开眼界,有人却陷入无意义的刷屏循环。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提取价值。

工作中也能看到这个成语的影子。某创业公司曾照搬大企业的管理制度,结果员工怨声载道。后来管理层调整策略,保留目标管理、效率工具等核心方法,取消冗长的汇报流程,团队反而焕发活力。这让我想到:所谓“糟粕”,有时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就像榴莲,讨厌的人觉得臭,爱的人却品得出香甜。

有人问:传统文化如何做到“既传承又创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给了启发。贝聿铭保留了白墙黛瓦的江南韵味,却用几何线条的玻璃穹顶注入现代感。这种“新旧碰撞”反而让文化更具生命力。个人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全盘否定或接受,而是像淘金者那样,在泥沙中耐心寻找闪光的金粒。

生活中实践这个成语,可以试试“信息断舍离”。每天睡前花五分钟问问自己:今天接触的内容里,哪三条真正值得记住?哪些情绪或习惯正在消耗能量?这个过程就像整理手机内存——定期清理缓存,才能让系统运行更流畅。

最后分享个观察: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掌握了“选择性吸收”的能力。他们读书会划重点,社交懂及时止损,面对争议能抓住核心矛盾。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像品茶一样,尝过百种滋味后,自然知道哪口回甘最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