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áng
  • f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ū cháng kě fèi

成语解释:枯:枯竭。形容人十分饥渴

成语出处:《唐诗纪事》:“开妒满饮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饥渴

繁体字形:枯腸渴肺

英文翻译:Dry intestines and thirsty lungs

枯肠渴肺的意思

枯:1.(植物等)失去水分:枯萎。枯槁。枯草。枯骨。2.(井、河流等)变得没有水:枯井。海枯石烂。3.肌肉干瘪:枯瘦。4.没有生趣;枯燥:枯坐。5.芝麻、大豆、油茶等榨油后的渣滓:菜枯。茶枯。麻枯。6.姓。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渴:1.口干想喝水:解渴。又渴又饿。临渴掘井。2.迫切地:渴望。渴念。3.姓。

肺: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人的肺在胸腔中,左右各一,和支气管相连。由心脏出来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含有氧气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回心脏。也叫肺脏。

成语评论

枯肠渴肺”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渴望某样东西,就像干涸的肠道和焦渴的肺部一样迫切。比如:“写完三小时数学题后,他枯肠渴肺地想喝一口冰可乐”——这里既描绘了身体的疲惫,又突出了内心的渴望。

这个成语只能形容生理需求吗? 不完全对!比如创业者熬夜改方案时,可能会说“枯肠渴肺地需要新灵感”,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急切感。成语的妙处就在于,它能用具体器官的“干渴”状态,映射出抽象的心理需求。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在古诗词里常用来描写文思枯竭。白居易就写过“枯肠未易禁三碗”,把写不出诗比作肠胃缺水。这种将创作焦虑转化为身体感知的比喻,让读者瞬间就能共情到那种抓耳挠腮的状态。

为什么现代人用得少了? 可能和生活方式变化有关。现在随时能买到矿泉水,外卖半小时送达,“干渴”“饥饿”的极端体验变少了。但换个角度看,当代人“枯肠渴肺”的对象变成了其他东西——比如手机没电时找充电宝的焦虑,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需要强调“迫切性”的场景。比如环保文章里写:“被污染的河流,就像大地枯肠渴肺的呼救”,比直接说“急需治理”更有画面感。通过具象化的表达,能让抽象概念直击人心。

下次遇到需要强调“极度渴望”的情况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就像语言工具箱里的3D打印机,能把平面化的情绪塑成立体可感的形象。毕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生动形象的表达永远更能抓住注意力。

"枯肠渴肺"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