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 wū dié chuáng
成语解释: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比喻重复累赘。
成语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俗书之误》:“架屋叠床,触目皆是。”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重复
繁体字形:架屋曡牀
英文翻译:Build a house and a bed
架:1.用做支承的东西:书架。衣架。绞架。2.支承,搀扶:架桥。架不住。架空。3.互相殴打,争吵:打架。劝架。4.量词,多指有支柱或有机械的东西:五架飞机。5.捏造,虚构:架词诬控。6.古同“驾”,凌驾。
屋:1.房子:房屋。屋顶。茅草屋。2.屋子:里屋。外屋。一间屋住四个人。3.(Wū)姓。
叠:1.一层加上一层;重复:重叠。叠石为山。层见叠出。2.折叠(衣被、纸张等):叠衣服。把信叠好装在信封里。3.姓。
床:1.供睡觉用的家具。2.像床的东西:冰床。机床。3.某些东西中起托架、支撑作用的部分:牙床。琴床。4.某些像床的地面、地貌:河床。5.量词。用于被褥等:一床被子。
“架屋叠床”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屋顶上再搭屋子,在床板上再叠床”,常用来形容重复累赘、多此一举的行为。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公司要求员工每天填写三份内容几乎相同的进度报告,分别提交给部门主管、项目经理和总部,这种架屋叠床的流程让团队效率大幅降低。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多余,还要做重复的事呢?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人性中的惯性思维。比如父母给孩子报课外班,原本只是想补足弱项,结果因为焦虑不断叠加课程,最后孩子的时间表变得像“课程拼盘”。家长总想着“多一层保险”,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正是架屋叠床的典型表现。我自己就见过邻居小孩同时学钢琴、编程、跆拳道和书法,周末比上班族还忙。
工作中这类现象更常见。有个做设计的朋友吐槽,他们公司每个方案要经过“组长初审-总监复审-总经理终审”三级审批,但实际修改意见往往在第一轮就提完了。后续的流程就像给已经完工的房子反复刷漆,除了消耗资源,并没有实质提升。这种情况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把“周全”和“复杂”划了等号?
有趣的是,科技发展反而加剧了这种倾向。现在的手机App总喜欢不断添加新功能,结果核心功能反而被埋没在层层菜单里。就像给原本轻便的自行车装上导航屏、杯架、手机支架,最后骑起来还不如走路方便。这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行为,本质上也是架屋叠床的变体。我常提醒团队: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需要智慧。
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定期做“必要性筛查”。就像整理衣柜时问“这件衣服去年穿过吗”,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事务也可以问“这个步骤/物品/安排真的不可或缺吗”。上次搬家时,我扔掉五箱“可能用得上”的东西,发现生活反而更轻松了。有时候,破除架屋叠房的关键,恰恰在于勇气——敢于把那些“看似重要”的多余部分果断拆除。
观察周围的环境,你会发现精简高效的案例同样存在。比如某些北欧国家的政务系统,公民只需在一个平台提交信息,数据会自动同步到各个部门。这种“一鱼多吃”的设计思路,和架屋叠床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相信:只要跳出“越多越安全”的思维定式,完全能创造出更优雅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