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 wū dié chuáng
成语解释: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重复累赘
繁体字形:架屋迭牀
英文翻译:To build a house and a bed
架:1.用做支承的东西:书架。衣架。绞架。2.支承,搀扶:架桥。架不住。架空。3.互相殴打,争吵:打架。劝架。4.量词,多指有支柱或有机械的东西:五架飞机。5.捏造,虚构:架词诬控。6.古同“驾”,凌驾。
屋:1.房子:房屋。屋顶。茅草屋。2.屋子:里屋。外屋。一间屋住四个人。3.(Wū)姓。
迭:1.更换;轮流:更迭。2.屡次:迭次。3.及:忙不迭。
床:1.供睡觉用的家具。2.像床的东西:冰床。机床。3.某些东西中起托架、支撑作用的部分:牙床。琴床。4.某些像床的地面、地貌:河床。5.量词。用于被褥等:一床被子。
“架屋迭床”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某公司开发一款App,产品经理要求团队在首页同时加入弹窗广告、悬浮按钮和轮播图三种入口,结果用户一打开页面就被信息轰炸,反而流失率飙升。这种“叠床架屋”式的设计,不仅浪费资源,还降低了核心功能的使用效率。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人们明知重复累赘不好,还是会犯这种错误?其实这和人性中的“安全感缺失”有关——就像新手厨师总想多放调料,初级写作者习惯堆砌形容词,管理者面对不确定性时,往往希望通过叠加方案来降低风险。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特定场景下也能发挥正面作用。比如建筑设计师王雷的案例:他在改造老宅时,刻意在原有木结构上方叠加玻璃穹顶,新旧交融的设计反而斩获国际大奖。这说明关键不在“叠加”本身,而在是否形成功能或美感的增值。
观察现代职场,我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越是强调“降本增效”的企业,内部流程反而越复杂。上周有位创业者向我吐槽,他们为提升审批效率引进的第三套管理系统,最终变成了需要另外两个系统来协调的“流程怪兽”。这让我想起《道德经》里的智慧——“少则得,多则惑”,或许正是破解“架屋迭床”困局的钥匙。
从个人经验看,避免无效叠加的关键在于建立价值判断标准。去年策划社区活动时,我们原计划设置八个互动环节,后来通过实地模拟发现保留三个核心体验反而好评如潮。这种“减法思维”在实践中往往比盲目叠加更需要勇气和洞察力。
当我们在工作中面临“要不要再加一层”的选择时,或许应该先问:这个新增部分是否解决了原有方案的根本缺陷?它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否大于维护成本?就像烘焙蛋糕时,多加鸡蛋或许能提升口感,但狂撒十种香料反而会毁掉整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