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g hú péng shǐ
成语解释: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桑弧蓬矢
英文翻译:Sangqu Pengyan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弧:古代指弓:弦木为弧(用弦绷在树枝上做成弓)。
蓬:1.飞蓬,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像柳叶,边缘有齿,瘦果上有白色刺毛。2.松散;杂乱:蓬头垢面。
“桑弧蓬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源自古代男孩出生时的礼仪——用桑木做弓、蓬草做箭射向天地四方,象征孩子未来志在四方。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造句:“爷爷在孙子满月时准备了桑弧蓬矢的仪式,希望他长大后能勇敢探索世界。”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观察发现,当代父母给孩子报名夏令营、研学旅行时,其实也在用行动延续“桑弧蓬矢”的精神。就像张阿姨说的:“现在条件好了,但让孩子走出去看世界的初心,和古人用桑木弓祈福是相通的。”这种跨越时空的育儿智慧,恰恰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中的“四方”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前可能指地理疆域,现在可以理解为跨学科思维或全球化视野。比如科技公司招聘时特别看重“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用人标准不正是当代版的“桑弧蓬矢”吗?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隐喻的“放手哲学”。就像风筝需要逆风才能高飞,父母为孩子准备“弓箭”不是束缚,而是赋予探索的勇气。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给孩子工具,更要给信任,让他们自己校准人生的方向。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出土的战国时期桑木弓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古人用简陋材料制作的仪式道具,承载的却是超越物质层面的期待。这种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不正像现代人给孩子存教育基金、买科普书籍一样,都是希望为未来埋下希望的种子吗?
语言学家发现,类似“桑弧蓬矢”的成语往往具有镜像功能——既反映古代生活图景,又能折射现代价值观念。下次遇到这类成语时,不妨试着拆解它的时空层次,或许能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那些隐秘而有趣的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