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g hù juàn shū
成语解释:以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目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桑户户樞
英文翻译:Sanhu clinic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棬:[quān]曲木做的饮器:杯棬。柳棬。[juàn]古同“桊”,牛鼻环。
枢:1.门的轴:户枢不蠹。2.中心的或关键的部分:中枢。枢纽。
“桑户棬枢”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别急,我们先拆开看看。“桑户”指用桑树枝条编的门,“棬枢”则是用弯曲木头做的门轴,合起来形容生活条件极其简陋。不过,这个成语背后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老张住在山脚的土坯房里,窗户漏风、屋顶掉渣,但他每天乐呵呵地读书写字,邻居都说他是“桑户棬枢却心怀锦绣”。这里的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物质贫乏还能保持积极心态?其实成语本身就在传递一种价值观:环境无法定义人的精神高度。就像庄子说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住得简陋不代表活得潦草。
再举个反例:小王住着精装公寓,却整天抱怨空调不够凉、地板不够亮。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桑户棬枢”更像一面镜子,照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我始终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社会依然适用,毕竟焦虑时代里,懂得在简单中寻找安定感反而成了稀缺能力。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鼓励大家安于贫困吗?当然不是。成语强调的是不被环境束缚的豁达,而非否定改善生活的努力。就像北宋范仲淹“划粥断齑”苦读时,简陋的居住条件反而锤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这种逆境中的韧性,或许才是成语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下次路过老城区斑驳的木门时,不妨多看一眼。那些开裂的门板后,可能正飘出收音机里的戏曲声,或者飘着孩子背古诗的童音。生活条件的标签下,藏着无数鲜活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桑户棬枢”最生动的现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