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féng dí shǒu
成语解释:比喻彼此本领不相上下。
成语出处:唐·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碰到真正的对手
繁体字形:棋逢敵手
英文翻译:a chess player meets his match
棋:一类文体活动用品。如象棋、围棋、跳棋、军棋等。
逢:1.遇到;遇见:相逢。逢场作戏。千载难逢。每逢佳节倍思亲。2.姓。
敌: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军。2.敌人:仇敌。残敌。分清敌我。3.对抗;抵挡:所向无敌。寡不敌众。4.(力量)相等的:匹敌。势均力敌。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棋逢敌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竞争激烈。比如,小明和小华在围棋比赛中连续三局打成平手,旁观者感叹:“这两人真是棋逢敌手,胜负难分啊!”这时候你可能想问:为什么人们会用下棋来比喻势均力敌的较量呢?其实棋盘上的厮杀最能直观体现双方在策略、应变能力上的对等状态,就像高手过招时每个动作都藏着试探与反击。
职场中也常出现类似场景。当市场部两位经理各自带领团队争夺年度业绩冠军时,总监在季度会上说:“你们就像棋逢敌手,把公司整体销售额推高了30%。”这引出一个新问题:对手的存在究竟是阻力还是助力?从结果看,良性竞争不仅能激发个人潜力,还能推动团队突破舒适区——就像跑步时紧跟前方的对手,反而能跑出比自己训练时更快的配速。
有个有趣的发现:棋逢敌手的价值往往在事后才被完全理解。去年校际辩论赛中,反方四辩在赛后主动拥抱对手说:“要不是你们步步紧逼,我们根本想不出那个绝地反击的论点。”这让人联想到:为什么势均力敌的较量更容易催生精彩?或许就像两块燧石相撞才能迸发火花,当双方都具备足够实力时,对抗本身就成了创新的催化剂。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非输即赢”的模式。我观察到在科技领域,某手机品牌发布会上,CEO特意感谢竞争对手:“正是他们的创新逼迫我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这种格局转变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高手对决的本质不是消灭对方,而是共同抬高行业的天花板。就像登山队结伴挑战珠峰,真正的对手其实是人类自身的极限。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棋逢敌手的局面该如何保持心态?有位围棋职业选手分享过独特见解:“遇到强劲对手时,我会把棋盘当成镜子——它照见的不是胜负,而是自己思维模式的盲区。”这种视角转换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与其焦虑输赢,不如珍惜每个能逼出自己最佳状态的对手。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能找到值得全力相搏的对手,本身就是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