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ǔ gēng shāng jià
成语解释:楛:粗劣,粗恶;稼:庄稼。耕田不细致,庄稼受损害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岁,政险失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繁体字形:畊畊傷稼
英文翻译:To injure one's crops by ploughing
楛:[kǔ]粗劣;不坚固;不精致。[hù]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
耕:用犁翻地松土:耕田。机耕。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稼:1.种植(谷物):耕稼。稼穑。2.谷物:庄稼。
“楛耕伤稼”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比喻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最终导致结果糟糕。比如有人种地时偷懒,翻土不深、除草马虎,到了秋天庄稼长得稀稀拉拉,这就是典型的“楛耕伤稼”——耕作不用心,粮食自然歉收。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小明写作业总是一目十行,题目都没看清就乱写答案,结果考试时错题连篇。这不就是学习上的“楛耕伤稼”吗?无论是种地还是学习,敷衍的过程必然导致糟糕的结果,这个道理放在哪儿都适用。
为什么人们容易犯这种错误呢?我觉得这和“走捷径”的心态有关。就像用半温不火的水泡茶,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茶香出不来,喝起来没滋没味。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但有些人把“快”和“糊弄”混为一谈,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返工。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农民如果连续几年收成差,往往会主动改进耕种方法。这说明“楛耕伤稼”不仅是警示,更暗含解决问题的方向。工作中遇到项目失败时,与其抱怨运气不好,不如像老农检查农具那样,回头看看自己是否真的用心了。
最后想分享个观察:现在有些手工匠人反而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愿意花时间打磨细节。这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在追求速度的时代,“精耕细作”反而成了稀缺品质。下次准备重要事情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认真“深耕”,还是在“楛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