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án
  • xiǔ
  • z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án mù xiǔ zhū

成语解释: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槃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劣材

繁体字形:槃木朽株

英文翻译:Saprophytic plant

槃木朽株的意思

槃:1.同“”。2.见〔涅槃〕

木:1.树木:伐木。果木。独木不成林。2.木头:枣木。榆木。檀香木。3.棺材:棺木。行将就木。4.质朴:木讷。5.反应迟钝:木然。木头木脑。他反应有点木。6.麻木:两脚冻木了。舌头木了,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7.姓。

朽:1.腐烂:腐朽。2.衰老:老朽。

株:1.植物露在地面上的茎和根:守株待兔。2.成长的植物体:幼株。株距。3.量词。用于某些植物:一株小草。

成语评论

槃木朽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和“朽木不可雕”有点像。不过区别在哪儿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区里有一棵枯死的老树,大家都觉得它碍眼。结果台风天,树干刚好卡住倒塌的围墙,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没用的枯树”也能救命。

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其实在讨论“价值判断的局限性”。我们常以“当下是否有用”评判事物,却忽略了事物在特殊情境中的潜在作用。比如你嫌弃旧手机反应慢,但停电时它超长的待机时间反而成了救命工具。

职场中也有类似场景。同事老张用Excel处理数据的方法看起来很“原始”,大家暗地里笑他落伍。直到某天系统崩溃,所有人都对着黑屏干瞪眼时,老张的手工台账五分钟就调出了关键数据。这就像成语里的枯树突然成了顶梁柱。

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思维方式?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昨天的新技术可能明天就过时。我观察到,那些既能用新工具又能保留传统方法的人,往往在突发状况中表现更稳定。就像疫情期间,会手写病历的医生在电子系统瘫痪时照样能工作。

教育领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有位高中数学老师坚持教珠算,家长都觉得浪费时间。直到去年高考考点突然停电,学过珠算的学生比其他按计算器的考生节省了15分钟答题时间。这种“过时技能”的价值,在特定时刻会产生指数级放大效应。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用动态眼光看问题。就像收拾房间时,别急着扔掉看似没用的东西,给它们贴上“可能有用”的标签收在角落。毕竟你永远不知道,哪块朽木会在未来成为撬动机遇的支点。

创业团队的故事最能印证这点。某科技公司把淘汰的服务器零件做成艺术装置,结果在产品发布会上,这个用“电子垃圾”打造的装饰墙意外成为媒体报道焦点。原本要被丢弃的“朽株”,反而成了最具传播力的品牌符号。

下次遇到看似无价值的事物时,不妨多问一句:它真的毫无用处,还是我们还没找到打开它的正确方式?就像成语里的枯树,换个角度看,它可能是天然的路标,是鸟类的栖息地,甚至是记录岁月的活化石。这种思维转换本身,就是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