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uó jiǎ shù bīng
成语解释:同“櫜甲束兵”。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停战
繁体字形:橐甲束兵
英文翻译:Ligularia troops
橐:1.一种口袋。2.拟声词。硬物连续撞击地面等的声音:橐橐的皮鞋声。
甲:1.天干的第一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2.第一;居第一位:甲级。桂林山水甲天下。3.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甲壳。指甲。4.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盔甲。装甲车。5.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说到“橐甲束兵”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场景。比如:“两国谈判成功后,将军下令橐甲束兵,边境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里的“橐甲束兵”用得非常贴切,既描述了收起铠甲武器的动作,又暗示了冲突的结束。但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战争相关的场景里吗?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一家科技公司原本和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厮杀”,后来双方决定合作开发新技术,这时候可以说“他们从针锋相对到橐甲束兵,反而创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你看,和平年代的商业竞争同样适用这个成语,因为它核心传递的是“放下对抗,转向协作”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橐甲”而不是其他词汇?我查过资料,“橐”是古代装衣物的袋子,这里引申为“收纳”的动作。就像现在我们把换季衣服收进真空袋一样,古人用“橐甲”这个具象动作,让抽象的停战概念变得特别生动。这种语言智慧真是让人佩服。
最近看到个有趣的案例:某小区业主和物业长期争执不下,后来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协议。有位业主在群里发了句:“咱们这也算橐甲束兵了吧?”结果群里纷纷点赞。这说明只要存在矛盾化解的场景,这个成语就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根本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动静转换”。铠甲兵器本是充满攻击性的物件,但通过“束”这个动作,瞬间转化为和平的象征。就像现代人吵架时突然有人喊“停”,大家放下争执重新沟通。这种转变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东方文化里“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同事间化解矛盾后说:“咱们办公室终于能橐甲束兵了。”既有文化底蕴,又带着点幽默感。记住,语言就像铠甲,用对抗的心态会让它变得沉重,用包容的态度却能打开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