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ù bīng mò mǎ
成语解释:犹厉兵秣马。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繁体字形:束兵秣馬
英文翻译:prepare for the war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秣:1.牲口的饲料:粮秣。2.喂牲口:秣马厉兵。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束兵秣马”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代打仗前的准备场景,但它在现代生活中能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为了抢占新市场,提前半年开始优化产品、培训团队,这种“束兵秣马”的做法让他们在竞品上市前就锁定了客户群体。你看,这里说的不就是提前布局的重要性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准备工作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系统性”。就像登山者打包时会根据天气、路线调整装备,“束兵秣马”更强调针对特定目标的全面筹备。比如一位导演为历史剧选角时,不仅让演员研读史料,还专门请武术教练集训三个月,这种深度准备才能让作品经得起推敲。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束兵秣马”需要平衡“准备”和“行动”的关系。就像烘焙蛋糕时,称量材料固然重要,但若执着于精确到毫克而迟迟不开烤箱,反而会错过最佳时机。我见过创业者花两年打磨商业计划书,结果市场风向早已变化——准备要足,启动要准,这可能才是成语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下次遇到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时,不妨学学古人的智慧:既要像整理兵器般严谨规划,又要像喂养战马般保持行动能量。毕竟机会往往出现在“准备就绪却尚未出发”的那个微妙时刻,就像拉开弓弦的瞬间,箭在弦上的张力反而最具突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