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ōu fēng mò yǔ
成语解释: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成语出处:各生《利用中国之政教论》:“欧风墨雨,凓摇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于从容立宪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欧美的侵略
繁体字形:甌風墨雨
英文翻译:European wind, ink and rain
欧:1.姓。2.指欧洲:西欧。欧化。3.欧姆的简称。导体上的电压是1伏,通过的电流是1安时,电阻就是1欧。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墨:1.写字绘画的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一块墨。一锭墨。研墨。笔墨纸砚。墨太稠了。2.泛指写字、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墨水。油墨。3.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墨宝。遗墨。4.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胸无点墨。5.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借指规矩、准则:绳墨。矩墨。6.黑或近于黑的:墨菊。墨镜。7.贪污:贪墨。墨吏。8.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或额,染上黑色,作为标记。也叫黥。9.(Mò)指墨家。10.姓。11.指墨西哥:墨洋(墨西哥银圆)。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欧风墨雨”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理解文化碰撞的大门。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描绘的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本土文化交汇时产生的冲击与融合。比如老张在胡同口开了一家法式面包店,街坊邻居最初觉得“黄油味太冲”,但三个月后,大爷大妈们开始端着搪瓷缸子排队买可颂——这就是欧风墨雨的真实写照。
有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答案藏在智能手机里。当小美在直播平台跟着巴黎博主学插花,用苏州丝绸做现代艺术装置时,她其实在搭建跨文化的桥梁。这种自发性的文化混搭,比教科书上的理论生动百倍——青砖灰瓦间飘出蓝调音乐,毛笔字帖旁摆着摩卡咖啡,看似违和却充满生命力。
有人担心文化融合会丢失传统,但我的观察恰好相反。苏州博物馆用几何线条重构园林元素,故宫文创让雍正皇帝成了“带货网红”。就像炒菜放盐要把握火候,关键不在于拒绝外来文化,而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配方。西安回民街的阿拉伯香料与陕西辣子碰撞出的新菜式,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我们在讨论文化冲击时,常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时间的力量。二十年前穿汉服上街会被当怪人,如今却成为文化自信的象征。这提示我们:所谓传统与潮流的界限,本就是在动态调整的。就像珠江边的岭南老宅改造成的当代美术馆,混凝土外墙嵌着满洲窗,这种混搭本身就在书写新的文化叙事。
未来的城市风景线或许会更有趣:广场舞大妈跟着智能手环跳尊巴,书法家用AR技术创作立体山水。文化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更像是永远在更新的应用程序——保留核心代码的同时,不断下载新的功能包。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让欧风墨雨浇灌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