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ì
  • hu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 shì huò sú

成语解释:欺骗世人,破坏习俗

成语出处:郭沫若《惠施的思想与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呢?”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欺世惑俗

英文翻译:Deceiving the world and confusing the common

欺世惑俗的意思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惑:1.疑惑;迷惑:惶惑。大惑不解。智者不惑。2.使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谣言惑众。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成语评论

提到“欺世惑俗”,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举个例子:某商家宣称自家保健品能“包治百病”,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焦虑,夸大功效、隐瞒副作用,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欺世惑俗——用虚假信息掩盖真相,让大众陷入错误认知。

为什么会有人被这样的手段蒙蔽呢?这里有个核心问题:欺世惑俗为什么能成功?答案藏在信息差和人性弱点里。当人们缺乏专业知识时(比如医学知识),容易盲目相信“权威”;而焦虑、从众心理又让虚假承诺显得格外诱人。就像有人明知“免费送鸡蛋”可能是陷阱,还是忍不住踏入圈套。

历史上有更深刻的例子。秦朝赵高“指鹿为马”,硬把鹿说成马,逼迫群臣附和。表面是颠倒黑白,实则是用权力制造集体谎言,让质疑者不敢发声。这种欺世惑俗的手段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不只骗一个人,而是扭曲整个群体的认知标准。

有趣的是,现代社会对抗欺世惑俗有了新武器。比如面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多人学会“交叉验证”:看到一条惊人消息,先查证来源是否可靠,对比多方信息再下结论。这种习惯就像给大脑装了个“杀毒软件”。我个人认为,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单纯批判欺骗者更有意义——毕竟阳光照到的地方,影子才会消失。

或许你会问:普通人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关键在于建立“质疑惯性”。听到过于完美的承诺时,不妨多问一句“证据在哪里”;遇到煽动情绪的内容,先冷静三分钟再做判断。就像买菜会挑新鲜货,接收信息也该养成筛选习惯。

最近看到一位菜场阿姨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人推销“量子保健袜”,她直接反问:“量子不是看不见吗?怎么钻进袜子里了?”这种朴素的质疑精神,恰恰是戳破欺世惑俗泡沫的利器。与其期待世界没有谎言,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能看穿皇帝新衣的孩子。

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游戏规则。区块链让信息可追溯,人工智能能识别虚假广告,这些工具就像照妖镜,让欺世惑俗的把戏越来越难藏身。但工具终究是工具,真正的防线始终在人心里——当我们学会为自己的认知负责时,欺世惑俗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