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ūn
  • gu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ī jūn wù guó

成语解释:欺骗君主,祸害国家。

成语出处:明 陆采《明珠记 奸谋》:“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欺君誤國

英文翻译:Deceiving the king and wronging the country

欺君误国的意思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君:1.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敬辞。称对方:汪君。诸君。

误:1.错:误解。笔误。2.耽误:误点。误事。3.使受害:误人不浅。4.不是故意的:误伤。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成语评论

什么是“欺君误国”?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欺骗君主、贻误国家,但放到现代,可以理解为某些人为了私利隐瞒真相,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比如,古代官员谎报灾情,导致赈灾延误;现代企业高管掩盖财务问题,最终让公司破产。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欺上瞒下”,最终酿成大祸。

为什么说“欺君”一定会“误国”?核心问题在于信息的扭曲。假设一个团队负责人为了保住职位,故意夸大项目进展,而高层无法掌握真实情况,错误追加投资,最终资金链断裂——这就是典型的信息断层引发的连锁反应。当决策者被虚假信息蒙蔽,做出的选择必然偏离正轨。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制度完善,这种事还会发生吗?其实机制再严密,也防不住人心的算计。比如2020年某上市公司伪造交易流水,欺骗股东和监管机构,股价崩盘时连带整个行业受挫。制度就像筛子,而人性中的贪婪就像漏网的沙粒。

个人认为,“欺君误国”的本质是责任感缺失。古时候的“君”可以理解为集体利益代言人,而“欺”的本质是逃避对真相的担当。就像父母隐瞒孩子的病情,初衷或许是善意,但延误治疗反而害了孩子。任何时候,直面问题永远比粉饰太平更需要勇气。

如何避免这类悲剧?建立双向透明的沟通渠道是关键。明朝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要求六科监察六部,六部监察地方,形成信息闭环。放到今天,企业用数字化工具实时同步数据,社区用匿名信箱收集民意,都是用机制倒逼信息真实流动。阳光照进角落时,阴影才会消失。

最后想说的是,每一个体都能成为“防误国”的节点。当我们发现同事篡改数据,选择匿名举报而不是视而不见;当基层员工敢于向上级呈现真实验收报告,这些微小的坚持其实在重塑整个系统的健康度。信任就像瓷器,修复成本永远高于维护成本。

欺君误国的造句

  1. 造句 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2. 造句 汝欺君误国,死有余辜,今日还想活命么?
  3. 造句 臣非为一身计,实为天下国家计;似哈麻兄弟,欺君误国,所以请陛下斥逐。
  4. 造句 吾皇万岁,臣以为潘又安犯欺君误国之大过,论罪应乱棍击死。
  5. 造句 的曹振镛和结党营私、欺君误国的穆彰阿这样一些无能庸臣。
  6. 造句 这是犯了欺君误国的罪,应当放到油锅里炸!
  7. 造句 又说汪文言门役滥窃中书,交通内外,欺君误国当诛。
  8. 造句 李林甫欺君误国,纵贼谋反,虽伏冥诛,未彰国法,着仆固怀恩前去掘起李林甫家墓,斩戮其尸,枭首示众。
  9. 造句 张易之、张昌宗两人欺君误国,久存谋反之心。
  10. 造句 内荐魏忠贤修城建坊荫袭;参劾孙承宗欺君误国,乞赐罢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