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yě míng mù
成语解释: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死也瞑目
英文翻译:To die in peace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也: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4.姓。5.表示同样:水库可以灌溉、发电,也可以养鱼。6.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他会英语,也会法语。游客里面也有坐车的,也有步行的。7.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他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8.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虽然雨下得很大,他也来了。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说了,我知道;你不说,我也同样知道)。9.表示委婉:你也得对人宽容点儿嘛。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10.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电脑了。连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
瞑:1.闭上眼睛:瞑目静思。2.眼睛昏花:耳聋目瞑。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死也瞑目”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即使死了也能闭上眼睛”,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实现了毕生追求的目标,或者解决了最牵挂的事,即使离开人世也不会留下遗憾。
举个例子:张爷爷辛苦了一辈子,终于在八十岁那年看到孙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拉着家人的手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出个读书人,现在就算走了,我也死也瞑目了。”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完成心愿就能让人坦然面对生死?其实答案藏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本能追求中——当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完整”了,对未知的恐惧就会减弱。
再看另一个场景:创业十年的王姐在病床上签下了公司上市文件。她笑着对合伙人说:“当初说要带着大家做出品牌,现在总算没食言,这下真能死也瞑目了。”这个例子引出一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常把事业成就当作人生圆满的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定义的“瞑目”其实各不相同——有人在意家庭,有人看重理想,关键在于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牵挂。
有个值得讨论的角度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死也瞑目”的标准是否在改变?过去可能觉得儿孙满堂就是圆满,现在年轻人却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曾在养老院遇到过一位老教师,她说:“教过的学生里出了三个科学家,比我自己的儿女出息更让我欣慰。”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恰恰反映了不同世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死也瞑目”背后隐藏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与其恐惧生命的终点,不如专注经营当下的过程。就像那位在社区义务教书法十五年的李奶奶说的:“每天多教会一个孩子写毛笔字,我就觉得离‘瞑目’更近一步。”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把宏大的生命课题,拆解成每一天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