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o fēn lǚ xī
成语解释:细致详尽的剖析。
成语出处:《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毫分缕析,多得其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毫分縷析
英文翻译:analyze minutely
毫:1.细长而尖的毛:狼毫笔。羊毫笔。2.指毛笔:挥毫。3.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头毫。二毫。4.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毫不足怪。毫无头绪。5.(某些计量单位的)千分之一:毫米。毫升。毫克。6.计量单位名称。a)长度,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b)质量或重量,10丝等于1毫,10毫等于1厘。7.货币单位,即角。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缕:1.线:细针密缕。千丝万缕。不绝如缕。2.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述。条分缕析。3.用于细的东西:一缕麻。一缕头发。一缕炊烟。
析:1.分开;散开:析居。条分缕析。分崩离析。2.分析:剖析。解析几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姓。
提到“毫分缕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生僻,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观——像拆分头发丝一样细致地分析问题。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我家的WiFi总是断断续续?”这时候如果技术小哥拿出工具,一步步检查路由器设置、信号干扰、设备兼容性,甚至排查邻居蹭网的可能,这种层层拆解的过程,不就是“毫分缕析”的典型例子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直接换个新路由器不行吗?”其实这里藏着核心问题:什么时候需要“毫分缕析”?答案很简单:当问题复杂且后果严重时。比如医生诊断疑难杂症,如果草率下结论可能延误治疗;工程师排查航天器故障,任何一个细节疏漏都可能酿成大祸。这时候,拆分问题、逐项验证的方法反而更高效。
生活中也能用这个方法解决小困扰。比如家里冰箱突然不制冷,有人可能直接叫维修师傅,但如果自己先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松动、温控器是否失灵、制冷剂是否泄漏,往往能省下不少钱。我有个朋友就靠这种“拆解思维”,从完全不懂电路的小白,变成了朋友圈里的“家电修理达人”。
不过要注意,过度分析也可能变成钻牛角尖。去年我帮同事优化PPT,花了三小时调整字体间距,结果耽误了整体进度。这让我意识到:“毫分缕析”需要配合优先级判断。就像做饭时切菜要细致,但火候控制更要紧,两者平衡才能炒出好菜。
现在很多家长教孩子做题时会用到这个方法。比如解数学应用题,先让孩子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出来,再分析每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解题步骤。有个五年级学生告诉我,自从学会“把大问题切成小方块”,原本看到就头疼的行程问题居然变得有趣了。这种方法不仅培养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复杂事物往往由简单元素构成。
最近看到有程序员用“毫分缕析”的思路开发APP。他们不是直接写代码,而是先把用户需求拆分成200多个细项,再用树状图标注逻辑关系。这种工作方式虽然前期耗时,但后期调试效率反而提升40%。这让我想到:面对快节奏的社会,有时候“慢分析”才是真正的“快解决”。
傍晚路过小区花园,看见几个老人在棋盘边下象棋。听他们讨论“这步跳马是不是伏笔”“那个平炮有没有后手”,突然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毫分缕析”的智慧。或许这就是这个成语的魅力——它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从容应对复杂世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