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zhī
  • mín
  • gāo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zhī mín gāo

成语解释:脂、膏:动植物体内的油质。比喻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物质财富。

成语出处:五代 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民脂民膏

英文翻译:the fat of the people

民脂民膏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脂:1.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里面的油质:脂肪。油脂。松脂。2.胭脂:脂粉。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成语评论

民脂民膏”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比喻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常用来形容某些人通过权力或手段剥削百姓。比如:“古代贪官搜刮民脂民膏修建私宅,百姓却连饭都吃不饱。”这种用法既点出了资源的来源,也暗示了社会的不公。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历史场景里吗?当然不是!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对应的例子。比如:“某些企业通过垄断地位抬高价格,赚取的利润本质上是民脂民膏。”这里的“民脂民膏”不再局限于政府行为,而是扩展到商业领域的过度牟利现象。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我认为核心在于它直击人性痛点——资源分配问题。当看到“某地官员挪用扶贫资金购买奢侈品,这分明是在吞噬民脂民膏”这样的新闻时,人们会自然产生共情。这种表达方式比单纯说“贪污腐败”更有画面感,也更能引发反思。

有个有趣的现象:如今自媒体常用“民脂民膏”批评网红经济乱象。例如:“直播间里9块9包邮的‘福利’,背后可能是榨取民脂民膏的产业链。”这种用法虽然略带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大众对某些商业套路的警惕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成语需要把握分寸。比如评价公共建设时,若说“政府用民脂民膏修建公园”,虽然字面正确,但容易引发误解。更好的说法可能是:“公共资金源自纳税人,需要用在刀刃上。”这既保留了原意,又避免了负面联想。

从个人观察来看,现代社会对“民脂民膏”的监督机制正在进步。电子政务让财政更透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遏制暴利行为,这些变化都在减少“民脂民膏”被滥用的可能。当我们再用这个成语时,或许可以带着更积极的视角——它不仅是批判工具,更是推动社会改进的警示钟。

民脂民膏的造句

  1. 造句 这首唐诗表达了诗人对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痛恨之情。
  2. 造句 老爷们的吃穿住用,哪一样不是民脂民膏?
  3. 造句 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4. 造句 这些官老爷挥霍民脂民膏,荒淫无耻。
  5. 造句 在封建社会里,官吏敲诈勒索,搜刮民脂民膏,是司空见惯的事。
  6. 造句 这些粮食,都是民脂民膏,怎么能浪费呢?
  7. 造句 旧社会,地主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8. 造句 公生明,廉生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岳飞 
  9. 造句 搜括民脂民膏的赃官太可恨了!
  10. 造句 就善款而言,一分一毫都属于民脂民膏,决不能胡花乱用。

"民脂民膏"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