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gāo mín zhī
成语解释:膏、脂:油脂。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
成语出处:宋 张唐英《蜀壽杌》下卷:“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人们的财富
繁体字形:民膏民脂
英文翻译:rolers squeeze the people to enrich themselves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脂:1.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里面的油质:脂肪。油脂。松脂。2.胭脂:脂粉。
“民膏民脂”这个成语,听着像在说老百姓的油水,但实际是什么意思?举个最直白的例子:某地官员为了盖豪华办公楼,强行征收居民土地却不给补偿,村民私下议论“这分明是拿民膏民脂充门面”。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税收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取之于民”后的动作——若财富未被合理使用,反而满足私欲或铺张浪费,才称得上榨取民膏民脂。
再来看现代社会的场景。某市花千万预算建雕塑,结果被网友扒出造型怪异且造价虚高,评论区立刻炸锅:“用纳税人的钱搞这种面子工程,不就是吸民膏民脂吗?”这里有个隐藏问题:公共建设与民膏民脂的界限在哪里?关键在于项目是否真正服务大众需求。就像自家装修,用积蓄买沙发叫改善生活,但花光存款买纯金马桶就是糟蹋血汗钱。
企业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现象。某互联网公司强制员工“996”却不给加班费,老员工苦笑:“我们流的汗都是公司的民膏民脂啊。”这时候你会发现,成语的使用场景早已突破古代语境。这引出一个新思考:当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分配机制失衡,是否也构成新型的民膏民脂攫取?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今最有价值的作用是唤醒责任意识。就像小区物业费,交给业委会能修路灯清垃圾,但若被物业经理挪用买车,性质就完全改变。我们既要警惕权力对民膏民脂的滥用,也要认识到:守护集体财富,本质上是在保护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不被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务公开和舆论监督的强化,纯粹意义上的“刮取民膏民脂”行为正在减少。比如某地扶贫资金使用明细实时上网,村民用手机就能查流水,这种透明化操作就像给钱包装了GPS定位。当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民膏民脂才能真正转化为惠民春雨,而不是个别人中饱私囊的工具。
最后回到个人层面,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题。公司发的年终奖是拿去报技能培训班,还是充游戏买皮肤?这个微观决策里,何尝不是对自己“民膏民脂”的支配智慧。珍惜每一分劳动所得,或许就是现代人对这个古老成语最朴实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