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 yú xiāo hàn
成语解释: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帝本纪》:“公受命宗枋,精贯朝日,拥节和门,气逾霄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气魄很盛
繁体字形:氣逾霄汉
英文翻译:have a nobl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great enthusiasm
气: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2.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4.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5.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7.欺压:受气。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10.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逾:1.超过;越过:逾期。逾限。逾额。年逾六十。2.更加:逾甚。
霄:云;天空:重霄。云霄。九霄云外。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气逾霄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合适呢?来看个例子: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在落后三局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连续追分逆转夺冠。解说员激动喊道:“他最后两球的气势真可谓气逾霄汉!”这种超越常规的爆发力,正是这个成语最贴切的使用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形容具体的人吗?其实不然。去年某科技公司突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的芯片性能超过国际水平,新闻报道这样描述:“研发团队的气逾霄汉,让中国芯直冲科技苍穹。”这里把集体奋斗的精神具象化为冲破天际的气魄,赋予了成语更丰富的现代解读。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常被误用在单纯描写自然景观。比如“瀑布气逾霄汉”就不太恰当,因为缺乏主观意志的体现。真正能匹配这个成语的,必须是带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事物。就像《三国演义》里,赵云单骑救主时“银枪所指,气逾霄汉”,既有人物动作,又有精神升华。
在当代社会,我们还需要这种“冲天气势”吗?我观察到职场中的真实案例:某创业团队在资金链断裂时,创始人抵押房产继续研发,最终产品惊艳业界。这种破釜沉舟的决断,正是气逾霄汉在现代商业战场上的生动演绎。它告诉我们:突破性成就往往诞生于超越常规的勇气。
值得注意的是,气逾霄汉不等于盲目冒进。去年登山纪录片中有个细节:领队在海拔8000米放弃冲顶,因为他判断队员体力已达极限。弹幕里却有人嘲讽“缺乏气魄”。这恰恰说明,真正的气逾霄汉建立在对客观条件的清醒认知之上,是智慧与胆识的结晶,而非匹夫之勇。
当我们谈论气逾霄汉时,本质上在探讨人类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就像航天工程中,工程师们常说:“别人觉得到平流层就够了,我们要让火箭气逾霄汉。”这种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追求,正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该保留这样一份冲破云霄的志气,在属于自己的领域画出壮阔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