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shèng shān cán
成语解释: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后以“水剩山残”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形容沦陷的国土
繁体字形:水剩山殘
英文翻译:Water remains and mountain remains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剩:1.剩余:剩饭。剩货。大家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2.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水剩山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怎么用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你走进一片曾经绿树成荫的景区,发现河流干涸、山体裸露,这时导游感慨道:“这儿十年前还是青山绿水,如今却成了水剩山残的模样。”是不是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
为什么用“水剩山残”而不用“破败不堪”?其实这个成语自带历史厚重感。比如描述一座千年古城经历战火后,可以说“城墙塌了半边,护城河只剩泥潭,真叫个水剩山残”。它不仅形容物理上的残缺,还暗含“曾经完整过”的对比,比单纯说“破旧”更有故事性。
我曾在西北见过一片盐碱地,老乡指着龟裂的田埇说:“以前这儿能种麦子,现在连野草都长不旺,水剩山残的,造孽啊。”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成语不仅能写景,还能传递人的情感——那种对逝去美好的惋惜,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现代社会还能用这个成语吗?当然可以!比如聊到老城区改造时,有人批评:“拆了百年胡同盖玻璃楼,弄得不中不西,整个街区水剩山残的。”这里就不是说自然景观,而是比喻文化风貌的割裂。可见这个老词儿能灵活适配新场景,关键要抓住“残缺中带着遗憾”的核心。
有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反而更爱用这类成语。上次在游戏论坛看到玩家吐槽:“新版本把经典地图改得水剩山残,老玩家都快认不出了。”这种跨次元的混搭用法,反倒让成语焕发了新生命。语言就像山水,既要传承形态,也得接纳新的“水流”冲刷。
下次写文章时,如果想表达“不彻底的糟糕”,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描述一场虎头蛇尾的会议:“讨论了两个小时,方案没定、预算没批,最后搞个水剩山残的会议纪要草草收场。”你看,连办公室日常都能用它精准吐槽。
说到底,“水剩山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完整”的执念。就像半杯水的比喻——有人看见剩下的水,有人盯着缺失的那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有些残缺本身就在讲述历史,而如何看待它,或许比修补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