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chū zhān bèi
成语解释: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繁体字形:汗出沾背
英文翻译:Sweat on the back
汗:[hàn]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hán]可汗(kèhán)的简称。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沾:1.浸湿:泪流沾襟。2.因为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沾水。3.稍微碰上或挨上:沾边儿。脚不沾地。4.因发生关系而得到(好处):沾光。利益均沾。5.行;好;可以:不沾(不行,不成)。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汗出沾背”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其实它形容的是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汗水湿透后背的状态。比如:“面试官突然提问专业难题,他一时语塞,手心冒汗,短短几秒竟觉得汗出沾背。”这里不仅体现了身体的反应,更传递了心理上的压迫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流汗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沾背”二字——它不单纯是体力消耗后的出汗,而是情绪剧烈波动导致的身体失控。比如学生第一次上台演讲,明明不热,却因为紧张而背后湿透,这种“非物理性出汗”才是成语的核心。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场景。记得有次参加行业论坛,我准备的PPT突然打不开,当时感觉衬衫瞬间贴在后背上,这种真实的窘迫感,用“汗出沾背”描述再贴切不过。它提醒我们:面对压力时,身体比语言更诚实。
或许有人疑惑:“现在空调普及,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现代人的“汗出沾背”更多转移到心理层面。比如手机没电时的焦虑,视频会议忘关麦克风的社死瞬间,虽然不一定真的流汗,但那种头皮发麻、坐立不安的状态,正是成语在新时代的延伸。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藏着积极启示。当觉察到“汗出沾背”的征兆时,不妨当作身体在提醒我们调整状态。深呼吸、短暂停顿、甚至自嘲一句“我这汗出沾背的样子真狼狈”,往往能化解尴尬,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语言就像镜子,照见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从古至今,那些让后背湿透的瞬间,或许形式在变,但那份真实的人性温度始终未变。下回遇到让你“汗出沾背”的场景,不妨带着观察者的心态,你会发现:连狼狈都能成为理解自我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