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ì
  • f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yǔ zhì fēng

成语解释: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黎阳作》诗:“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饱经风霜,劳苦奔波

繁体字形:沐雨櫛風

英文翻译:work very hard regardless of weather

沐雨栉风的意思

沐:1.洗头发,也泛指洗涤:沐浴。栉风沐雨。2.借指蒙受:沐恩。3.姓。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栉:1.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2.梳(头发):栉发。栉风沐雨。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成语评论

沐雨栉风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它原本用来形容人在外奔波劳碌,经历风吹雨打的辛苦。但放到今天,还能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老张的创业故事就是一部沐雨栉风的奋斗史。十年前他蹬着三轮车送货,暴雨天裹着塑料布继续跑单,寒冬里手指冻得通红还在清点货品。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总说:“现在淋点雨吹点风,将来才能给团队撑把伞。”这种把困难当磨刀石的心态,或许就是成语的精髓。

再来看历史典故: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七次穿越惊涛骇浪。史书记载他们“沐南海之雨,栉印度洋之风”,最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提醒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诞生于直面风雨的坚持中。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需要这种吃苦精神吗?其实沐雨栉风不是鼓励自找苦吃,而是强调在追梦路上遇到风雨时,能保持前行的韧性。就像当代科研团队在高原冻土带修铁路,他们用现代科技应对极端环境,延续的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内核。

我曾在戈壁徒步时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沙尘暴袭来时,向导反而加快步伐,他说“顺着风势走反而省力”。这让我想到,沐雨栉风不只是咬牙硬扛,更是学会在风浪中借势成长的智慧。当代人面对工作压力或生活变故时,或许更需要这种化阻力为动力的生存哲学。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风雨”。农耕时代的自然灾害,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轰鸣,如今的信息洪流与竞争压力。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那份在风雨中依然选择向前的决心。当我们在空调房里敲键盘时,是否也该为内心保留一丝栉风沐雨的勇气?

沐雨栉风的造句

  1. 造句 在那沐雨栉风的战争年代,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2. 造句 我们披坚持锐,沐雨栉风,进攻大明是为什么?
  3. 造句 有劳三界高真,沐雨栉风,扶鸾著作,无非是唤醒尘寰,珍重大道而勤修,正视康庄以广达,期挽人心向善,移风化俗。
  4. 造句 沐雨栉风,学海弄潮,神飞骏发;披肝沥胆,教坛毓秀,风翥龙翔。
  5. 造句 前王之御时也,沐雨栉风,拯其溺而救其焚,信赏必罚,安而利之,既与共其存亡,故得同其生死。
  6. 造句 前王之御时也,沐雨栉风;拯其溺而救其焚,信必赏,过必罚,安而利之。
  7. 造句 为了这个立宪大问题,扰的上下沸腾,江翻海倒,竟把大清朝列祖列宗沐雨栉风力征经营的锦绣江山,就此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