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ún jiā jī suǐ
成语解释:见“沦肌浃髓”。
成语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一卷:“三百余年豢养深恩,沦浃肌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程度或感受深刻
繁体字形:淪浹肌髓
英文翻译:Drenched pulp
沦:1.沉没:沉沦。沦于海底。2.没落;陷入(不利的境地):沦落。沦陷。沦为奴隶。
浃:湿透:汗流浃背。
肌:肌肉,人体和动物体的一种组织。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而成。分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沦浃肌髓”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其实描述的是某种感受或影响深入到了身体和灵魂的每一个角落。比如,有人可能会说:“小时候背诵的古诗词,虽然当时不懂意思,但那些韵律和文字早已沦浃肌髓,成年后读到相似的场景时,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为什么这个成语适合用在这里?因为它强调了记忆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即使我们当时没有刻意记住,但某些东西已经“长”在了我们的思维里。
再举个例子:一位医生在疫情前线工作了整整三年,那段经历对他而言是沦浃肌髓的。他说:“每次穿上防护服,那种闷热感和责任感会立刻涌上来,仿佛成了身体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和成语有什么关系?答案在于,长期重复的行动或强烈的情感会塑造人的生理和心理模式,就像肌肉记忆一样难以抹去。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深入骨髓的影响一定是正面的吗?”其实不然。比如一个从小被否定的人,可能会把“我不够好”的念头沦浃肌髓,即使后来取得了成就,依然难以摆脱自我怀疑。这说明,成语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转化这些深刻的影响。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描述文化传承。比如传统手艺人制作漆器时,需要反复涂抹数十层生漆,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却紧密交融——这个过程本身就像“沦浃肌髓”的具象化表达。匠人的技艺不仅停留在手上,更渗透到他们对材料的感知方式和审美判断中。
在现代社会,我们接收的信息量远超古人,但真正能沦浃肌髓的东西反而变少了。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因为快速消费的习惯让我们习惯了浅尝辄止。试着关掉手机,花整个下午读完一本纸质书,或者用心学做一道家乡菜,这些需要深度投入的体验,反而更容易在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下次当你发现某个习惯、某段记忆或某种情感总在不经意间浮现时,不妨想想:这是否就是“沦浃肌髓”在悄悄发挥作用?生活中的深刻影响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那些日积月累的温柔渗透。